安·维罗尼卡·詹森斯:粉黄蓝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的艺术创作同时与东方哲学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的欧普艺术、极简主义、光与空间等艺术运动产生共鸣,在色彩和光线交织中寻求华丽的和谐。和曾经探索感官经验的艺术运动相同,詹森斯也将光与空间作为创作媒介,由此实现视错效果和对感官知觉的操控。东亚哲学,尤其佛教文化亦可为理解詹森斯的艺术实践提供线索,即肉眼可视的物质现象并无固定不变之自性。

粉黄蓝

2015—2023

人造雾,自然光与灯光,彩色滤片

尺寸可变

《粉黄蓝》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展现了詹森斯将雕塑从材料和形态中解放,并将其去物质化的探索。《粉黄蓝》是一件利用光线和颜色激发观众深度感知经验的沉浸式装置——一个雾气缭绕的空间,同时充斥着热烈而缤纷的彩色光线。当观众在装置中走动,不同颜色随之被带动、混合、转移,呈动态变化之势。策展人王宗孚认为,这件装置亦能从抽象主义精神中得到理解: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艺术家曾将色彩和抽象作為传递思想与情感的基本工具。“这些艺术家们使用色彩并非仅仅因其美学品质,更因颜色是意义和情绪的表达方式。抽象则允许他们在避开传统表现形式的情况下,创作出呈现新经验和新想法的作品。”这间彩色雾室的前身是户外作品《隧道》(1999),该装置是安·维罗尼卡为第 14届荷兰乌得勒支 a/d Werf 艺术节创作的,制雾机每五分钟于人行隧道中产生一团人造雾。

秋千

2019—2023

绳子,木板,热敏薄膜

尺寸可变

《秋千》为观众提供一次具有参与感的邂逅,鼓励观众单独体验这件作品,从秋千来回摆荡的过程中感受视角及动能的强烈转变。秋千被设置在这一特定位置,反映了詹森斯对建筑、物理定律以及观众参与度的强烈迷恋。

秋千座椅采用了热敏薄膜,会在接触人体散发的热量时改变颜色。一方面,作品短暂地捕捉了每个个体的存在;另一方面,作品通过颜色来及时反馈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度变化,于雕塑和观众之间创造了动态的相互作用。

作为展览空间内的雕塑干预,《秋千》的激活也强调了多种空间现象和科学现象,而观众发挥着积极作用,使得作品圆满。秋千固有的不稳定性加上其来回不断的运动和方向变化,迫使观众重新思考他们在展厅里的位置和空间感。秋千运动受制于钟摆原理:其前后运动由绳索长度和重力控制。

红 106蓝 132(再版)

2003—2023

铝,聚碳酸酯板,照明设备

180 cm × 230 cm × 150 cm

《红 106 蓝 132》首次亮相是在巴黎奥塞美术馆 2003 年的展览“抽象起源”。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