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
作者 张瑞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如果有机会去参观停靠在码头的军舰,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身躯是多么庞大。但想要在茫茫大海中寻找沉没的军舰,却似海底捞针……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是陆地上的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自诞生之日起,水下考古学就是一门高度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自身发展的特殊学科。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经远舰”的故事,走进水下考古的世界。

经远舰在哪儿?

经远舰,全称为经远号装甲巡洋舰,1887年1月3日下水,排水量2900吨,服役于清朝北洋海军(1875年由李鸿章创设的新式海军)。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最著名的海战之一)爆发,经远舰在战斗中被日本联合舰队的4艘巡洋舰围攻,直至被击沉都未升起降旗,全舰共有231名官兵牺牲,仅16人生还。

沉没的经远舰在哪里呢?笔者有幸参与了它的水下考古工作。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在宽广的大海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沉船只是白费力气。我们用了将近两年时间,系统地搜集、整理了有关中日甲午战争和经远舰的历史资料,包括北洋海军战史、日本联合舰队战场记录、经远舰的建造图纸等。通过详细梳理相关资料,我们最终将经远舰可能沉没的地点缩小到2个相对可控的海域内——分别为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海域和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海域。即便如此,涉及的绝对面积还是太大。万幸的是,我们找到了黄海海战当天经远舰的照片,照片的背景中,一条隐约的山脉轮廓成为了关键线索。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