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舱跟露天考古说“再见”

1927年,一个农民无意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发现了400余件精美的玉石器。在此后的90多年中,考古人员先后从三星堆遗址发现多个“祭祀坑”和大量珍贵文物。彼时,考古发掘工作只能在露天进行。如今,考古学家为新发现的“祭祀坑”量身打造了科技感十足的“小家”——考古发掘舱(以下简称“考古舱”)。让我们一起走进考古舱,看看里面的“黑科技”吧!
为“祭祀坑”量身打造的“家”
考古舱如同一件厚实的外衣,为“祭祀坑”和文物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封闭环境。考古人员使用环境调控系统,保障工作现场恒温、恒湿,同时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看舱内的温度和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


考古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才能进入考古舱,这是为了避免人为带入现代生物信息,从而最大限度维持“祭祀坑”土壤中包含的原有信息。在考古舱内,“祭祀坑”填土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采集、研究和保存这些填土既能利用当今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又可以为未来考古工作有效保留样品,以便在将来运用更先进的手段获得更多信息。
例如,考古人员使用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4号“祭祀坑”填土进行观察,在其中发现了纺织品的痕迹;对“祭祀坑”内的灰烬等物质进行分析,也发现了丝织品残留物,并于后续检测中证实了丝蛋白的存在;对绢、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等成功识别,将四川丝织业的出现提前了1000多年。
飞跃“祭祀坑”
每个考古舱都配备了悬吊式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工作平台”),它像吊篮一样,能将考古人员悬空“运”进坑内。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