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读”甲骨文

甲骨文,亦称“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为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而现在,人工智能AI也能为甲骨文研究工作提供助力,用科技之手撥开几千年前的迷雾。
“校(jiào)重(chóng)助手”为何诞生?
甲骨文是已知年代最早的、成熟的汉字系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已出土的甲骨约16万件,甲骨文的研究工作则主要利用甲骨“拓本”。

甲骨会在不同藏地间流转,因此同一片甲骨会流传下来多个拓本,这些重复的拓本被称为“重片”。重片使得拓本总数远大于甲骨总数,于是便需要通过“校重”把重片都找出来。这项工作虽然基础,但非常重要——使用了不清楚、不完整的拓本,结论就会不可靠。
校重需要将拓本进行两两对比,工作量庞大。而且由于甲骨破碎、墨拓方式有差异等原因,重片间的样貌差异有时很大,这更加大了校重工作的难度。编撰《甲骨文合集》(由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主编,是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前后耗时20余年,其中校重工作就花费了很长时间,却也难保没有遗漏。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