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穿插
作者 原浩良 田率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兵法解析

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时会选择不同的路线。“直道”指直接走最近的路,强调从正面进攻敌军;与之对应的“迂道”,则指绕道走弯路或远路,强调绕开敌人的防线,穿插其侧后方进攻。《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强调“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意为趁敌人来不及防备,走敌人毫无预料的路线,打击敌军防备的薄弱点。

迂回穿插,是中国古代兵家对进攻路线的战术优化。这一作战思维,是要在与敌人陷入正面对抗时,打破战场僵局,避免蛮打硬拼的持久消耗,通过绕弯路、走远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侧后方的薄弱点,以达到避实击虚的奇袭效果。

 木罂渡河示意图(绘图/骆玫)

韩信伐魏之战

公元前205年,楚汉争霸时期。原本臣服于汉的魏国听说汉军于彭城战败,立刻投向了楚国。魏与汉隔着黄河遥遥相对,若不平定魏国,汉军的物资便不能被顺利地运送到对楚作战的前线。为了掌握争夺天下的主动权,刘邦派韩信率军伐魏。

当年农历八月,韩信率军抵达临晋(位于黄河的一个渡口,今陕西大荔东朝邑西南),临晋渡口又叫临晋关,是汉魏之间一处重要的城镇——离渡口不远就是魏国的军事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此,魏王豹在叛汉后,派重兵把守这两个城镇,以封锁刘邦东进的道路。

韩信深知临晋已经被魏军围成铁板一块,强攻未必能胜,想要破魏必须迂回绕路。于是他让将领灌婴在临晋大量征集船只、加紧操练,做出汉军即将在此出兵的假象;自己却率步卒悄然北上,神不知鬼不觉来到了临晋百里之外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渡口。

韩信别出心裁地用木头将一个个酒坛、酒罐夹在一起,捆成简易的浮渡工具——木罂,汉军便乘着木罂渡过了黄河。渡河后,汉军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击败了驻守于东张(今山西永济东北)的魏国将领孙遫(chì)功,随后进击仍固守于临晋渡口的魏军。不仅如此,黄河西岸的汉将灌婴此时也率骑兵强渡黄河,魏军被两面夹击,难以抵挡汉军的攻势,大败。

韩信乘胜追击,活捉了魏将王襄(xiāng)和仓皇逃窜的魏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平定了河东五十二县。

刘秀伐公孙述之战

公元35年春,汉光武帝刘秀决定进攻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