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攀比,拥抱真实自信
作者 张紫良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在学校里,我们总是会和同学进行各种比较。当这种比较延伸到物质消费上,很容易让我们变得盲目、不理智,许多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案例

小雨是一名初二的男生,他和同学会经常讨论当季的新款名牌球鞋。他觉得如果自己没有新款鞋,就很难和同学有共同话题。最近,小雨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限量版名牌球鞋,小雨也很想要,就和父母商量购买同款。但父母不同意,说小雨就知道攀比。小雨感觉融入不进同学的圈子,十分苦恼。

认识攀比         

从自我意识萌发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这样的自我探索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存在,我们必然会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心理现象命名为“社会比较”。

儿童时期的我们,从父母的言语中学会判断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在不断地比较中,我们慢慢形成了对事物的评价体系。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自然而然会与周围朋友、同学在各方面互相比较。当这种比较变得盲目,就发展成了攀比。在青少年阶段,物质上的攀比就十分常见。

物质攀比,从何而来?

像小雨一样,不少同学也会与他人对比自己拥有的消费品:衣服、鞋子、手表、电子产品……别的同学有的东西,我也要有;别的同学购买的名牌货,我也要买。

合群的证明

当别人在谈论名牌服装、电子产品时,如果与别人有差距,我们往往会觉得很难融入其中。其实,这是青少年时期非常普遍的心理:通过购买或获取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获得一个“标识”,以此来获得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自己显得更合群。这个时期,我们会对同伴的意见格外重视。

本文刊登于《知识就是力量》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