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第一次见到滕氏布糊画时,郝如香还未想过布糊画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彼时,她只是一个被这门艺术深深打动、刚刚从河北工艺美院毕业的姑娘,但20年后,作为滕氏布糊画的创始人滕腾的孙媳妇、布糊画第五代传承人,郝如香已经肩负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让非遗精髓得以传承发扬的重任。在经年累月的指尖功夫中,她打磨出无数经典之作,她相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唯匠心永存。

“你天生就是要做布糊画的”
郝如香第一次见到布糊画,是在河北沧州的家中。有一天,一位亲戚从丰宁带回来两幅作品,一幅观音像、一幅牡丹花,她见到就很震惊。“观音像没有彩绘染色,只是用布料褶皱做出了衣服上流畅的纹理感;牡丹花一看就是彩绘而不是印染。它们是怎么做到那么立体的?我看过之后就特别想学习一下。”郝如香说。
当时,她刚刚从河北工艺美院毕业,正好在实习期,因对布糊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动身来到了丰宁,进入滕氏布糊画创始人滕腾的工作室学习,一头扎进了布糊画的世界。
一开始,郝如香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做布糊画半成品的某个步骤,比如糊制牡丹花的叶子,只要糊平整、糊紧实,就算达到标准了。听着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首先,布糊画的剪裁底板偏硬,剪刀和底板之間有点“较劲”,一些转弯和凹槽很难剪裁到位;其次,糊制过程中,需要把布料塞到角落、掏个小洞,想要糊到没有一点儿褶皱,其实很不容易。可郝如香天赋极高,居然一次就做成功了,她说,“当时我只是随便拿了块碎布来糊制,叶子也不是绿色的,大家都说,你快用配好的布料糊正式的吧!”

滕腾也因此注意到了郝如香,很快就给她“升级”了,让她从简单的叶片糊制进阶到立体生肖的糊制。糊制生肖涉及到小动物整体造型,例如屁股要鼓一点,腰身要瘦一点,所以雕刻的每一步都要精准。“做生肖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糊到晚上十点多。”郝如香说,“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糊制了小老虎和猪,糊得又胖又厚,后来才知道布糊画不是越厚越好,那两个生肖,完全装裱不到画框里去,还为此专门定制了新画框。但爷爷看到之后却赞不绝口,还特意在大家吃饭的时候拿出来展示,说我天生就是要做布糊画的,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很快,郝如香开始接触彩绘,给糊好的作品上色。彩绘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而且对技法要求更高。别人上色时常常染不好,会浪费很多糊好的半成品,但她的失败率很低,基本不会有染坏的情况,后来,她又尝试着做分解设计……慢慢地,她已经能从头到尾自己设计制作一幅完整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