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延毕,当代大学生的自救之路
作者 孟佳丽
发表于 2023年10月

今年5月,即将迎来硕士毕业的张晓敏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在看到群里有关延毕申请截止期限的通知后,她仿佛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延毕,成了原本对未来一筹莫展的她的新出路。

彼时,张晓敏正面临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转折。之前无论是学习的准备还是工作方向的规划,律师是她自始至终的志向,直到在一家头部律所实习了七八个月后,高强度的工作量和高压的工作环境,叠加孱弱的身体素质,让张晓敏不得不放弃这条职业通道,“我觉得人生不应该是醒来就工作,关上电脑就睡觉,像机器一样”。然而,这段不短的以留用为目的的实习导致她错过了机会最多的秋招,等到她结束实习时,人才市场上留给她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选择延毕,无疑是给自己“续了一条命”。

张晓敏并不是少数选择主动延毕的人。今年8月,一条关于985毕业生主动延毕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延毕不是退缩害怕,反而是更勇敢的开始”。也有人不支持盲目延毕,因为“没人能预测到明年的就业形势更好还是更坏”。

知乎上一则“985毕业生选择主动延毕”的问答有139万浏览量,小红书上的“#延毕”词条有3200多万浏览量—关于延毕的话题,尤其是主动延毕的讨论变得越来越多。

在以往的大众认知里,延毕往往是一个比较消极的概念,它常常和挂科、毕业论文不过关、学分未修满等情况挂钩。被打上“延毕生”的标签,并不是件光彩的事,找工作时,延毕生也更容易被招聘方质疑。因此,在过去关于“延毕”的讨论里,大多数是有关如何避免延毕、被延毕了怎么办的求助帖。

然而,随着应届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议题,更多的学生选择主动延毕,以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延长就业窗口期。

2023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报》对2001名受访者做了调研,结果显示73.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身边有选择延毕的同学。从教育部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到,2016年至2021年,中国研究生非按期毕业率逐年上升,由2016年的21.14%增长至2021年的24.21%,其中有因学业压力未能按期毕业的同学,更有不断增长的主动延毕的情况。

我们找了4位选择延毕的学生,和他们聊了聊过去这段时间的经历。他们为什么选择延毕?延毕这种方式是否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期待的结果?

为什么选择主动延毕?

还没和父母商量,杨岚就向學校申请了延毕,“我怕他们动摇我,但这个事对我来说很重要”。杨岚是一所排名前三的港校的2022届硕士,一直以顶级投行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但由于香港的一年制硕士课业繁重,他几乎没有时间积累含金量更高的对口实习,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表进入社会,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offer,“我当时很不自信自己可以在香港找到一份工作”。

于是,本该于2022年7月毕业的杨岚,向学校递交了延毕申请。学校提供了同年11月、次年3月和次年7月这样三个时间点,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选择。杨岚决定延毕一年,寻找实习机会。

杨岚的个人选择折射出了大学生求职时所面临的压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没有丰富的含金量高的实习,很容易在校招环节被筛掉。“卷实习”成了所有大学生的宿命,但想拿到实习机会却越来越难。校招垂直招聘平台“实习僧”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实习僧平台发布实习岗位近9万,投递总数达到1500万,这意味着一个实习岗位约有167个人竞争。

与此同时,实习的时间也愈发前置。前程无忧发布的《在校生实习情况调查2022》显示,有47.4%的受访在校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就已经有了实习经历。在2021届985/211院校毕业生中,约32%的受访者在大一和大二时已经有了实习经历,而2020年和2019年的调查结果分别是27%和21%。

为了积累更多实习,2021届本科生刘佳选择了一条和杨岚相反的路。彼时她已经拿到了香港大学的offer,但最终决定放弃入学,转而延毕一年。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