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瞬间,觉得自己忙起来了。
第一个是前两天的一个中午,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晚霞预警”,说是今天傍晚会有超级好看的晚霞。想起春天的时候暂停工作,有好几次在颐和园看落日,坐在昆明湖边的长椅上,等着太阳走掉、星星出场,漫天的晚霞就是它们之间的过场。如果那时候的我看到这条“晚霞预警”,应该马上就抓上相机去颐和园了吧。
那天的晚霞的确刷遍了朋友圈。
第二个是前两天和朋友约在雍和宫见面,从办公室往外走的时候才意识到整个夏天我都很少到这条大街上来。其实办公室就在雍和宫旁边,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雍和宫大街或簋街。以前中午或晚餐的时候经常会出去吃饭顺便散会儿步。现在,中午都不太舍得花时间出去了,因为觉得白天的工作时间过于宝贵,都是外卖解决。一个夏天过去,街上的店已经换掉了不少,甚至还新开了一家星巴克,我都没有发现。
7月初我们团队开始恢复工作,决定先动手探索“认真阅读”和AI的结合,再来看阅览室如何继续迭代。过去半年积累了许多和AI相关的产品主意,我们讨论了判断标准,并据此投票挑选出了其中4个主意,计划制作成产品原型,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其中两个产品原型的制作,正在做第三个。
第一个产品原型我们邀请了一些朋友来内测,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的内测中,我们确认了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也确认了它是能在这些用户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会被日常使用的。所以,我们已经决定要把这个原型开发成可以正式上线的产品并推向市场。现在正在做这个工作。
其他的产品原型,我们也在逐个推进。如上期专栏所介绍的,原型制作在这里是产品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一边写代码、一边试用体验、一边修改设计,将这些主意逐渐打磨成型。这里面的大部分主意如果能活下来,今后也可以整合进阅览室,这也是换了个思路在考虑阅览室的迭代。
我们聚焦在AI的应用,而不是底层技术上。这几个月仍然不断看到海外有基于AI的新产品或新功能发布,有一个AI产品的导航站目前已经收录了近万个产品。像ChatGPT、Bard、Claude这样的通用AI也在不断迭代,增强能力。即使这样,使用AI来开发新产品的机会仍然很多。如前几期专栏中所讲的,AI在今天已经能在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很大作用了,只是使用门槛还有点高。有时候和朋友交流,也会发现他们有一些令我惊讶的想法,但前提都是他们自己对技术有一些了解,也愿意动手设计自己的工作流,而且日常使用中可能还需要手动去完成一些今天的产品还无法自动化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