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简史
作者 张云亭
发表于 2023年10月
电影《芭比》中使用了大量的粉色,整个电影场景的设计是由粉色构成。

2023年,芭比粉几乎无处不在。今年暑期档上映的电影《芭比》被视为这一流行趋势的制造者,不管是主角芭比的着装,还是她们居住的“芭比梦想豪宅”,一切都是粉色的。

据《福布斯》杂志等媒体报道,《芭比》的电影制作人Sarah Greenwood在电影上映前曾表示,由于出品方华纳兄弟在《芭比》中设计了大量粉色场景,一家涂料供应商甚至因此陷入了粉色涂料短缺。

这当然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但粉色从出现到被喜爱,到被嫌弃,再重新成为时尚的宠儿,折射出了一段漫长的色彩文化史的演变。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粉色的象征意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被重构。在2018年出版的《粉色:一部关于朋克、可爱与力量的颜色的历史》一书中,美国时尚史学家Valerie Steele将粉色形容为“最具争议的颜色之一”。

一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粉色的态度并不相同。CNN援引英国市场调查公司YouGov 2015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西欧,粉色几乎是最不受欢迎的颜色,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展现出了对粉色的狂热,而美国民众对粉色的态度介于二者之间。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是性别意识所造成的色彩偏见,以及这种偏见引发的对“粉色”本身的排斥和喜爱。

电影《芭比》中使用了大量的粉色,整个电影场景的设计是由粉色构成。

而如果以时间为纵轴来看,粉色的意义变迁史同样复杂而充满争议。一般认为,粉色在西方的流行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纪的法国宫廷。当时,低饱和度的粉色是一种受权贵欢迎的中性颜色,不论男女贵族皆可穿着。

与此同时,粉色还被艺术家赋予了青春与浪漫的意涵。在法国名画《秋千》中,画家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描绘了一位贵族女性在花园的秋千上裙摆飞扬的模样,在她醒目的粉色大裙摆底下,还有一位抬头观看、面色绯红的年轻贵族男子。

但不管是18世纪的法国宫廷还是艺术家的画笔下,粉色都并不具有性别内涵,也不是女性的专属。根据Valerie Steele在书中的表述,直到19世纪中叶后,粉色才真正开始与女性气质联系起来。当时的男性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深色服装,将粉色留给他们的妻女和姐妹。

19世纪末,粉色从宫廷走向大众。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