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这是唐朝诗人顾况笔下的一首题为《小孤山》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作者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看到的景象,江岸边有古朴的庙宇、火红的枫林,空中有飞翔的乌鸦和排列成行的大雁,大孤山渐渐远去,小孤山渐渐出现在眼前,此时的月光正洒在诗人归乡的客船上。诗中提到的大孤山和小孤山位于什么地方?它们究竟是什么模样?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长江天柱”的传说
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宿松县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它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长江沿岸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吸引着众多游客踏青赏花。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沿长江而行,忽有一座小山耸立在眼前,它高约63米,三面环水,一面靠岸,岩壁陡峭,形似悬钟,又似古代女子头上的发髻,在无边的花海中显得极为突兀。
人们称这座小山为小孤山,传说它是一位美丽姑娘的化身。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小姑的女郎与彭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二人虽相恋却遭到家人的阻挠,痴情的小姑无奈之下投江殉情,死后化作长江北岸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难舍小姑,遂化为一座石矶立于长江南岸,日夜遥望小孤山,此即为江西省彭泽县西北江畔的澎浪矶,又名彭郎矶。
小孤山扼守江口,地势险要,当长江水流经这里时,回旋翻滚如同沸腾的开水,景象十分壮观。相传这座山下有一海眼直通大海,海潮至此不再往上游而去,所以这里又有“长江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

小孤山在历史上极负盛名,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这里对垒;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湘军曾在这里交锋,以争成败。许多文人墨客曾为它吟诗作赋,北宋文学家秦观赞它“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作诗曰:“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如今,小孤山上仍保存有启秀寺、梳妆亭、摩崖石刻等诸多名胜古迹,继续向人们讲述着小姑与彭郎的凄美爱情故事以及历史上那些刀光剑影的鏖战岁月。
小孤山的前世今生
小孤山中的“孤山”又作何解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山不连陵曰孤。”从地质学角度看,小孤山其实是一座离堆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