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昆虫界,曾因为一个别名引发了两种中药材几百年的混淆,这个别名就是“红娘子”。它对应的两种中药材分别是樗鸡和红娘子。中药材樗鸡指的是昆虫纲半翅目蜡蝉科的斑衣蜡蝉成虫的干燥全虫;中药材红娘子指的是半翅目蝉科的黑翅红娘子、褐翅红娘子和短翅红娘子这三种昆虫成虫的干燥全虫。那么,这两种中药材是怎么被一个别名所混淆的呢?
到底谁是“红娘子”
斑衣蜡蝉的中药名是樗鸡,《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谓其“味苦平,主心腹邪气,阴痿,益精强志,生子,好色、补中、轻身”。从汉代至唐代,在众多本草书籍中,樗鸡指的都是斑衣蜡蝉,名实一致。
斑衣蜡蝉之所以被称为樗鸡,是因为它喜欢在臭椿树上生活。“樗”是臭椿树的代称。斑衣蜡蝉的头尖尖的,腿长长的,在臭椿树上的时候总是翘头垂尾,样子很像一只昂首啼叫的鸡,“樗鸡”由此得名。斑衣蜡蝉有一根长长的刺吸式针状口器,从头的下方向后伸出,不能随意弯曲。取食时,它只有先将头部翘起来,口器才能从胸部腹面垂下,然后刺穿树皮,汲取树干的汁液。
不过,从宋、明起,斑衣蜡蝉就多了一个俗名—“红娘子”,斑衣蜡蝉的大龄若虫全身都是红色的,只夹杂了一些小白点;成虫展翅时会漏出镶有黑点的红色后翅;前翅虽然是灰蓝色,但上面有一层白粉色的蜡质。斑衣蜡蝉的若虫和成虫看上去十分娇羞、可爱,就像一位美丽的“红娘子”。

明代《本草纲目·虫部·樗鸡》释名:“樗鸡,红娘子、灰花蛾。味苦平,有小毒。主治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瘰疬结核,横痃便毒。”虽然这时期的斑衣蜡蝉也被称为“红娘子”,不过据考证,中药材樗鸡对应的依然是斑衣蜡蝉,名实并未混淆;但从清代开始,就出现了中药材樗鸡既指蜡蝉科的斑衣蜡蝉,又指蝉科的三种红娘子的混乱情况。
前文说过,中药材红娘子对应的是蝉科的三种昆虫,它们的体形比蚱蝉小,因身上有大小不同的红色斑块,故又名“红蝉”或“红娘子”。实际上,这三种蝉科昆虫与斑衣蜡蝉的外形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因为斑衣蜡蝉也有“红娘子”的别名,所以一些药材收购人员和中药从业人员就把它和三种蝉科昆虫混为一谈了。近年来,在分类学家和药学家的努力下,樗鸡和红娘子这两种中药材已经被区别开来,它们都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有着各自不同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