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无糖”或“零糖”的饮料喝起来却甜甜的,这是因为添加了人工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饮料和生活用品,如无糖饮料、口香糖、冰淇淋、乳制品、麦片、牙膏、止咳药水和维生素咀嚼片等。最近,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发布报告,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这一消息引发了诸多疑问,像“无糖可乐还能喝吗”“无糖口香糖还能吃吗”等问题此起彼伏,但不少业内专家表示“不必过于紧张”。
阿斯巴甜真的“致癌”吗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称,基于阿斯巴甜具有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IARC将其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40毫克。
然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并不认同IARC的结论,认為阿斯巴甜是食品科学界研究得最充分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在安全剂量内使用并不会造成健康问题。除美国外,中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允许生产者合法使用阿斯巴甜。7月14日当晚,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家癌症中心发表声明,指出中国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阿斯巴甜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进行了严格规范管理,按照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确保安全。
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发布报告指出,阿斯巴甜在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分解为两种氨基酸和甲醇,而这三种物质在正常的食物消化过程中也会产生。此外,阿斯巴甜也不会进入人体的代谢循环过程。因此,JECFA认为“阿斯巴甜是安全可靠的,无需调整目前的安全剂量标准”。
如果按照IARC“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40毫克”的标准,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的阿斯巴甜摄入量上限为2800毫克。一般一罐“零糖”饮料中阿斯巴甜的含量约为200~300毫克,要达到2800毫克的摄入量,每天大约需要喝9~14罐。也就是说,摄入含阿斯巴甜的食品确实存在健康风险,但可能引发健康问题的概率非常低。
既然健康风险较低,为什么有些饮料不使用阿斯巴甜呢?实际上,除了口味问题,生产者还考虑到了特殊群体的需求,如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每1.5万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会受其影响。由于无法代谢蛋白质中的苯丙氨酸,苯丙酮尿症患者需要终身依赖特殊配方食品,而阿斯巴甜可能会导致其出现代谢障碍,因此不适宜此类患者食用。

实际上,作为一种代糖产品,阿斯巴甜的真正风险不在于致癌性。科学研究发现,持续摄入过多的阿斯巴甜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并最终发展为各种代谢性疾病。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总数及年增长人数最多的国家,还有大量潜在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这些人会寻求代糖食品和饮料来控制血糖水平,而这一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出现胰岛素抵抗,加剧人体代谢障碍。
根据《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只有44.37%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之前会查看包装标签和说明,但并不会仔细阅读。这意味着很多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并不清楚自己每天摄入了多少代糖。因此,养成查看标签的习惯,学会阅读营养标签是每个成年人应具备的消费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