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场大王传奇
作者 崔健
发表于 2023年10月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医药之神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伏羲、黃帝、扁鹊、华佗、孙思邈、吕洞宾、李时珍等。同为医药神的皮场大王,知名度似乎要比上述“大咖”稍逊一筹,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同样精彩,不容错过!

何谓“皮场”

之所以得名“皮场”,是因其为皮场庙中的神灵。那皮场庙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呢?

起先,皮场庙是奉祀皮场土地神的祠庙,位于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的显仁坊。关于该庙被称为皮场庙的原因,史书上有不同的记载。南宋王栐在《燕翼诒谋录》中说“皮场即皮剥所也”,浙江宁波地区的方志《延祐四明志》则记载“(皮场庙)原在汴(即开封)显仁坊皮角场,故名”。

朱元璋画像

《燕翼诒谋录》中提到的“皮剥所”,北宋时隶属于太仆寺,“掌割剥马、牛、驴、骡诸畜之死者,给诸司工匠、亲从、角牴官、五坊鹰犬之食”。开封有两处皮剥所,一处在外城北厢的嘉庆坊,一处在外城西右厢的延禧坊,都离显仁坊皮场庙所在的外城东左厢较远。《延祐四明志》中所说的“皮角场”,北宋时是军器监下属的收贮机构,“掌受天下骨、革、筋、角、脂、硝,给造军器、鞍辔、毡毯”,与皮场庙同在显仁坊。

从名称和地理位置上看,皮角场与皮场庙似乎更有渊源。《燕翼诒谋录》之所以认为“皮场即皮剥所”,大概是由于在其成书的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原属于皮角场的职能已被皮剥所接管了近90年,二者容易被混为一谈。因而可以判断,皮场庙是因邻近同在显仁坊的皮角场而得名,该庙中供奉的神灵也由此被称作皮场神,这便是民间俗称的皮场大王。

还需澄清的是,在明清时期的一些文献中,也常把皮场庙及皮场大王名称的渊源追溯到明初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外用刑—“剥皮实草”上。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官吏的贪腐行为极为痛恨,对待犯赃之吏常会法外用刑,即使所贪之数不多,也可能被处死。有记载称,当时处死贪官有一种名为“剥皮实草”的酷刑,即将人皮剥下填以稻草,然后将之立于官衙门口或当地的土地庙前,以儆效尤。据说由此之故,一些土地庙被人称为皮场庙,庙中的神灵也就有了皮场大王之名。

其实,明代以前记载皮场庙和皮场大王的文献众多,皮场大王早已在宋元之际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拜祀的重要神灵了,不可能起源于明代;且明初是否真的实行过“剥皮实草”之刑还尚存争论,这一说法显然是明清时期部分文人将皮场庙附会为与“剥皮实草”有关的场所而造成的误解。

壁镜传说

后世有名的医药神皮场大王,起初却是一位土地公,这又是怎么回事?

宋代开封显仁坊的皮场庙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只是默默无闻的土地神祠。至宋徽宗时期,皮场庙土地公却突然受到了朝廷的青睐。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月,皮场庙神被封为灵贶侯。在此后的几年中,皮场庙神的封号接连提升:崇宁元年(1102年)三月封公;崇宁四年(1105年)闰二月封灵惠王,七月加封灵惠显通王,十月还封其配偶为灵婉夫人,十一月改封灵淑夫人;大观元年(1107年)十一月,又改封明灵昭惠王;大观三年(1109年),赐其庙额为显灵应感庙,殿名曰享诚昭福……

为何会发生这一变化呢?原来,收贮骨、革、筋、角、脂、硝等物的皮角场是“壁镜”的理想生存之所,该区域之人饱受其害。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3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