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要补上价值观教育这一课
作者 朱一帆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当前,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虽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创业,但在海归群体中,部分留学生“反向文化震荡”强烈,难以适应回国生活。不少留学生低龄出国,个体的国家认同、文化归属、价值取向等形成时期都在国外,容易影响到他们归国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不利于发挥报效祖国的作用。

为何选择低龄留学

新东方发布的《2018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在5000个样本中,有意让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出国留学的家庭占到了56%;在2014年新东方首次发布留学白皮书时,这一数字仅为23%。美国教育协会的监测数据也表明,在美国就读K12阶段(学前至高中)教育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过去10年间,赴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高达98.6倍,远超研究生阶段教育的1.6倍和本科阶段的14倍。

让更多家长、孩子选择低龄留学的原因主要是:

——为应试教育所累,回避中高考竞争。中考普职分流后,一些不愿意被分流到职高的孩子及家长,只要有经济条件,多会选择读国际高中,做出国留学准备。

近期,在广州举行的国际教育展,吸引了大量的初中学生及家长。初二学生家长史女士表示,女儿成绩中上,考一所普通高中不成问题,但要进重点高中,挤进前1%,可能花很大力气都够不着。她觉得目前国内教育竞争压力较大,孩子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低,选择留学可能是条相对容易的道路。

——认为国外教育质量更高,更适合孩子。业内人士认为,大多选择走国际路线的孩子,可能性格不那么乖,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学科发展不均衡。家长们多认为,国内的升学考试不能偏科,更侧重知识记忆,而国外的教育注重个性培养,能发挥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更多操作实践,更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必须客观承认,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唯分数”、崇尚知识教育的问题,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父母为子女的教育而焦虑。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