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体医融合”在国家政策中得以明确呈现和部署。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故而,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国这个大背景,研究“体医融合”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体医融合”概述
“体医融合”又被称为“医体融合”“医体结合”,其包含了诸多的医学知识,在不同地区叫法也不尽相同。不同地区,“体医融合”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不变的是“体医融合”的基本元素。分析“体医融合”的文献资料发现,在不同时期,学者总结了不同的“体医融合”内涵。著名学者宣海德认为“体医融合”指的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其中的体育部分主要是体育锻炼,而医疗部分主要是卫生服务,通过将体育与医疗结合,实现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的目的。廖远鹏等人认为“体医融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育,第二部分是医学,而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才是最终目的,即知识交叉、融合。随后,廖远鹏等人根据这一观点撰写了《体医融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
二、“体医融合”在人才发展角度的现状分析
人才决定着国家的发展速度,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可见,人才对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1960年,成都体育学院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达到国家教委所的认定标准,成立了举止瞩目的“运动保健系”,后慢慢发展成为运动医学系。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运动医学系成为知名的医学人才培养摇篮,也是当前我国具有医学学士审批点的体育院校。直至2016年,该校将运动医学系和健康医学系相结合,组成了“体医融合学院”。“体医融合学院”的诞生是教育领域的一大创新,从本质上解决了体育与医学的融合问题。
1990年,国内部分院校开始进行体育康复专业的研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是该专业的创始者;2001年,国内医药院系开始研究康复治疗学专业;2002年,国内著名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开始专攻临床方向;2003年,部分著名医科大学开始研究运动医学,并创建了相关专业,例如广西中医学院等。可见,体育与医学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尝试将运动康复与运动健康专业相结合,并决定于2005年实施招生,成为当时唯一一所招收运动与健康专业学生的高校。随后,医学专业与体育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社会上呈现了一批体医融合的高水平人才;2015年,国内已经出现了42所设置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经统计,15个运动康复专业分布于体育院校,14个运动康复专业分布于医学院校,但在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院校中格外突出,其设置的专业分别为1个、3个、6个。进一步分析发现,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均涉及了运动康复的相关知识,所以,运动康复专业已成为大多数高校的核心专业,需重点研究。
“体医融合”的实施前提是建立合理的运动处方。当前,高校对于“体医”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在多种途径的探索中获得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取得了亮眼的成果,其培养的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