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又是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又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二者联合起来发挥作用,无疑会事半功倍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当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核心素养的要求。健全人格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其中,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学生应该具有自尊自信的心理素质,具有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具备积极向上,不怕挫折的精神和具有友爱互助的精神。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了解自我,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并能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抗挫折能力。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是当今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这是由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初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包括身体或生理、社会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过渡。生理方面包括:外形变化、内部生理机能的变化、性的发育与成熟、脑和神经的发育。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具有过渡性和矛盾动荡性。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具有矛盾动荡性,其表现为:(1)生理和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3)自我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4)自我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强引导。在日常的教育与生活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达成一致,从而产生矛盾。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缓和甚至解决这些矛盾,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3.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四部分内容之一,与劳动技能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共同组成统一的整体。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尽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协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不怕挫折、适应变化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