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鲁肃与被神化的诸葛亮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隆中对》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三国中最为智慧人物的代表——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提出了扭转颓势、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其高瞻远瞩的眼光与不容置疑的气势,为《隆中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实,在早于《隆中对》提出的8年之前,即公元200年,已经有人提出过与隆中对性质相同的指导性思想,这便是东吴大臣鲁肃献给孙权的《榻上策》。
《榻上策》优点——战略指导胆识非凡
《榻上策》是鲁肃投奔孙权后不久为孙权献上的指导性战略,因为当时两人坐于卧榻上相谈而得名。主要内容如下: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应该说,建安六年,汉室王朝仍占据中原,鲁肃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是需要相当大的胆识的。因为在当时,汉朝皇室相较曹丕废汉自立时,还残存最后的影响力。曹操当时在政治上的资本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然不会很快就贸然废汉自立,虽然他一直有这样的野心。
刘备纵横天下,靠的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皇叔”血统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所以更是要打着拥护汉室的旗号。但是,汉王朝在当时早已控制不住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豪強也早就有代汉自立的想法,其中以袁术最为典型。但是,鲁肃却敢于捅破这层窗户纸,公然说出“汉室不可复兴”,可称得上胆识非凡。
除此之外,鲁肃在“榻上策”中为孙权提供的进取之方:首先“剿除黄祖”,再“进伐刘表,据守长江”,最后“建号帝业”,均为孙权采纳并实施。这也间接地使得孙吴势力成为三国中存在最久的势力。这充分说明了鲁肃的“榻上策”之切中时势,以及非凡的战略眼光与远见卓识。
《隆中对》优点——战略规划方案详实
与《榻上策》相比,《隆中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