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诗与远方

在一些需要励志的地方,经常会悬挂着这样一幅字: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有的字幅会署上这段话的作者“王国维”,有的根本就不署名。为什么有时不署名呢?我想可能与这段话太有名有关。太有名的话往往就成了公共话语、普遍真理,是谁说的,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被王国维引用表达第一境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词。全词是这样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什么时候写的?一时很难考察清楚。但晏殊的词基本上都是这类风格。
晏殊绝对属于早慧的人,据说他5岁就能写诗,7岁时文章就写得很漂亮了,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神童。这神童除了天赋高,运气还特别好,总能遇到贵人。他遇到过哪些贵人呢?这些贵人第一个要说的是江南安抚张知白,另外两个说出来更吓人:一个是宋真宗,一个是宋仁宗。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安抚张知白到了晏殊老家江西,走到哪里都听说当地有个晏殊怎么怎么聪明,怎么怎么不可思议。张知白听多了,忍不住好奇,就约见了少年晏殊,交谈之下,觉得这晏殊果然是天赋异禀,乃人中之龙,所以极力向皇帝推荐。
第二年,宋真宗让14岁的晏殊与全国的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参加廷试。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