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构建之变异期
1966年,忠字歌、语录歌、样板戏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必选。直到70年代后期,许多歌曲通过电影走进大众生活,经过了艺术歌曲化编创又走向专业舞台,发展成为电影插曲艺术歌曲化的新形式。如傅庚辰的《红星照我去战斗》(邬大为、魏宝贵词)《红星歌》《映山红》(陆柱国词)等传唱度很高,王酩创作的《渔歌》《渔家姑娘在海边》等,优美的旋律,在大街小巷不胫而走。之后,他又创作了《边疆泉水清又纯》《绒花》《妹妹找哥泪花流》《樱》《他们在相爱》《沙鸥》《知音》等,秦咏诚的《满怀深情望北京》以及后来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和我的祖国》等,广为流传、深受喜爱,成为中国大众的集体记忆。
《战地新歌》(1—5集)先后发表了557首歌曲,作曲家与歌唱家默契合作,达到了令人欣喜的高度,成为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耐人寻味。尚德义是众多艺术家当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适时抓住典型人物和故事,取得新的突破。如《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讲述一位白衣天使运用传统针灸疗法,医治农村聋哑儿开口说话的故事,曲调婉转优美,音域宽广,尤其是花腔音乐部分写得非常精彩,孙家馨“洋为中用”精彩演绎,歌曲迅速传遍祖国各地,好评如潮,流传至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刘长安曲、李双江演唱),是當时传唱度极高的抒情歌曲之一。另外,《战地新歌》发表的一些抒情歌曲,比如:《北京颂歌》(田光、傅晶曲,李光羲、张越男、李双江等分别演唱)《回延安》(陈宜词、彦克曲、刘秉义演唱)《挑担茶叶上北京》(叶慰林词、白诚仁曲、何继光演唱)《我为伟大祖国站岗》(魏宝贵、钊邦词、铁源曲,董振厚演唱)《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等,音乐宽广,优美如歌,当时的中国大众几乎人人会唱,还有邓韵演唱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帕米尔高原多么美》(郑秋枫曲),马玉涛演唱的《老房东查铺》(唐诃、生茂曲)等,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犹如冬天开放的梅花,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作曲家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精心创作了一批旋律优美、大气磅礴的诗词艺术歌曲,颇受大众欢迎。如《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持久传唱。
五、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构建之转型期
1977年之后,作曲家施光南的《祝酒歌》(韩伟词),把握时代脉搏,为人民发声,《打起手鼓唱起歌》(韩伟词),《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词),《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王凯传词),《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瞿宗词),《我的祖国妈妈》(梁上泉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等,大街小巷人人传唱。尚德义宝刀不老,创作了《科学春天来到了》《春风圆舞曲》等歌曲,歌声激荡着人们的心弦,展现了花腔技巧和魅力,为中国艺术歌曲花腔民族化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以及声乐套曲《春》《夏》《秋》《冬》,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张洪嘉词),敖昌群的《我爱你中华》,陈述刘的《这就是我的祖国》等一批抒发爱国情怀的歌曲,唱响了神州大地,成为话语体系建构转型期主旋律艺术歌曲的代表。
20世纪80年代初,施光南的《祝酒歌》《鼓浪屿之波》《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等,王酩的《妹妹找哥泪花流》,吕远、唐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张乃诚《再见吧,妈妈》,吕远的《泉水叮咚响》,刘文金的《大海一样的深情》,王酩的《青春啊青春》,王立平词曲《太阳岛上》,吕远、唐珂的《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王立平《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15首歌曲,通过广播传遍祖国大地。
同年,《美丽的心灵》(陈雪帆词、金凤浩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词、阿拉腾奥勒曲、德德玛演唱)、《太湖美》(任红举词、龙飞曲)、《心中的玫瑰》《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乔羽词、陆祖龙、时乐濛曲)等,都是通过广播流行和传唱的优秀艺术歌曲。
作曲家张丕基为电视片《三峡传说》谱写的插曲《乡恋》(马靖华词),歌曲运用了探戈舞曲节奏,采用电声乐队音乐伴奏,由李谷一演唱,也揭开了新时期通俗歌曲发展的序幕。与此同时,反映军旅生活的歌曲涌现出来,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词、铁源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石祥词)《战马奔驰保边疆》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在中国得到了一定普及,许多歌曲通过电视走进大众生活,经过编创走向舞台,走向高校,探索出了电视歌曲、晚会歌曲、艺术歌曲化的新路径。王酩与乔羽合作的《难忘今宵》,胡宏伟词、王世光作曲《长江之歌》传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90年12月,素有西北歌王之美誉的作曲家王洛宾在新加坡举办了“丝绸之歌音乐会”。王洛宾有几十年西北地区生活的沉淀和丰富多彩的创作经历,既是西北民歌的守护者,又是探索开掘西北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他记谱、译配及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银色的月光下》《都达尔与玛利亚》《亚克西》《民族团结亚克西》《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使中国西部民歌实现了艺术歌曲化的升华,显示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
电影歌曲进入中国大众视野,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带来新的启迪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