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浩繁 兼容并包
作者 单冰月
发表于 2023年10月

一、引言

西方音乐中的和声,是“以声部为载体,以和弦为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纵横交织构成的多声部音乐。”[1] 和声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的综合性学科,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征。自古希腊的“荷马时期”起,西方音乐的发展迄今已走过了3000多个年头,在此阶段中,“从历史发展阶段与技术类型来看,和声可以大体地分为调性和声、调式和声以及所谓的‘后调性和声’(或后调性音高组织)” [2]三种类型。

调性和声,即大小调体系和声、功能和声,它作为欧洲音乐的共性写作时期中的通用语言,在17世纪初期至20世纪初期这三百多年间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理论家让·菲利普·拉莫在继承扎利诺、梅尔塞纳等前人的基础上,不仅对先前的和声理论进行总结,他于1722年在巴黎发表《和声学自然原理》这一和声著作中所提出的调性和声理论,更是奠定了功能和声的基础,开创了现代和声研究之开端,“从此,和声的各种论著(包括教材、理论研究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继出现。” [3]

大小调体系和声是以和弦及其序进为核心,在十二平均律下,以纵向三度结构的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为中心和弦,以自然大调、和声小调音阶为音列基础;和弦围绕主、属、下属三大功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调性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和声制约下蓬勃发展——它始于巴洛克时期,在古典主义时期逐步确立规范,在浪漫主义时期丰富多彩并被逐步扩张、突破,最终于20世纪初瓦解,逐渐被其他新的音高体系所替代。

调式和声中,主音的地位次于调式音列,作品的调性依靠其特定的音列加以呈现。“在多声音乐成长的过程中,和声语言是在古老的多种自然调式的土壤上产生,并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4]调式和声在大小调体系形成之前便已经出现,在经历了大小调体系的绝对统治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再次回归,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调式音列来看,它包含七声自然调式、五声性七声调式为主的自然调式,边缘调式、混合调式为主的综合调式,人工调式等各个种类。除此之外,调式和声在民间音乐中也有所体现。

后调性音高组织泛指20世纪以来调性和声瓦解后的各类音高组织技术,作者在本教程第十六章中依照调式材料、和弦结构、和声进行、调性状态等几个方面对其分类。20世纪的音乐呈现出一派多元化倾向,调式调性由原来的单一的大小调体系中挣脱而出。和弦结构从大小调体系中的三和弦、七和弦发生扩展,开始出现各类高叠和弦、附加音和弦、代替音和弦甚至是非三度结构形态的和弦。音高材料的组合关系也被逐步解放,协和与不协和、稳定与不稳定的概念也被逐步突破。这样繁荣的音高组织体系下,传统的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合作为通用的“钥匙”去开20世纪音乐中复杂的“大门”,因此无论是作曲专业、音乐理论专业亦或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者,对于各类后调性音高组织的掌握均是必不可少的。

继2020年《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5]一书出版后,姜之国教授又一力作——《和声学教程》 [6]再次以崭新的姿态问世。《和声学教程》共分为上、下两编,该教程将调性和声、调式和声与后调性音高組织三种和声类型一并纳入至教学体系进行讲解。上、下两编共有十六个章节,总计一千余页。上编为第一章至第十二章,主要教授的是形成于巴洛克时期、成熟于古典时期、丰富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和声;下编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它对调性和声进一步延伸,并教授调式和声、后调性音高组织等内容。这套全面的、系统的和声学教程,以其对和声技术理论的深度挖掘从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作为作曲专业教材所使用;同时以教材涵盖内容之广博、教材目标之明确、教材编配之巧妙等优势,又适用于非作曲专业及零基础和声学习者使用(详见教程上编前言部分)。教程内含有千余条谱例分析并配有实例音响,因此亦可作为和声分析教材所使用。这套教程不仅是姜之国教授数年如一日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其近二十年来和声教学实践下的收获。正是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融合下,这套学术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程得以问世。

二、深度与广度兼备的全面性专业教材

1.具有深度的专业性教材

作为一本作曲专业的和声教材,《和声学教程》以其翔实的内容、高度的学术价值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挖掘,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实用性与合理性。本书无论是对于附中作曲专业、本硕作曲及作曲理论相关专业来讲,均可作为专业主干课教材。

在章节安排上,本书上下两编共含有十六个章节,章节目录可按照和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技术类型分为调性和声、调式和声以及后调性音高组织三大部分。调性和声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十三章,从调性和声的基础知识入手,分别对自然音体系、调性扩张、外音与持续音、调性转换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在自然音体系中,对传统和声中常用的各类三和弦、七和弦、代替音和弦进行教学,以和弦的基本特点、主要用法、声部处理与常用和声语汇为顺序,再配以各国作曲家实际作品谱例与丰富的习题集,全方面、多方位地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调性扩张分为离调、同主音大小调调式交替与变和弦三部分,从调性扩张中最常见的离调开始,以最常见到的重属和弦入手,到各音级的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以及各类意外进行,逐步从自然音体系过渡至带有调式音列以外的变音的和弦进行。和弦外音部分在对于各类强外音、弱外音逐一讲解后,又对实际作品中常见的外音横向复杂化运用、多重外音等现象加以详细教学。对于调性转换,作者按照转调中共同和弦的分类,和弦由简至繁,调性关系由近至远进行教学。

本教程中,作者还对调性和声教学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对于晚期浪漫主义调性扩张之手法进行探索。浪漫主义晚期,出于对功能和声的突破,出于对色彩的追求,作曲家们开始对原有的和弦结构、调式调性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出现了大量的意外进行,形成了各类调性扩张之景。在功能、色彩与声部“三位一体”主导下的和声进行中,意外进行在保持良好的声部进行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和声功能逻辑,从而得到特殊的音乐色彩,对于传统的功能性和声造成了一定的突破。对于这个时期中意外进行的分析,帮助学生厘清大小调功能和声瓦解的道路,以及对20世纪百花齐放的音高组织类型的出现之过程。

教程的下编的内容主要为调式和声与后调性音高组织。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