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钢琴教育研究成果丰富,至今已持续100年左右,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乏当前热点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立足中国钢琴教育理论前沿,梳理和总结了学术界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分析和讨论。
21世纪以来,中国钢琴教育教学有很多经典的相关著作,如《钢琴教学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钢琴演奏和教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中国钢琴教育兴起于学堂乐歌时期,一群“有学之士”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带入中国,开设相关课程、创建音乐杂志社、举办音乐相关活动,而钢琴在当时就是主要的音乐工具。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中国首位音乐博士萧友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专,并在此开设钢琴系等专业学科,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斯·拉查雷夫(俄)、李恩科(留美)、梅·帕契、包利、包利斯·查哈罗夫(俄)、王瑞娴(留美)等受聘于此,无论是系统的教学理论、还是科学的弹奏方法都推动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1985年左右中国钢琴教育进入了黄金时期。在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但昭义教授的学生纷纷于国际钢琴大赛中斩获奖项,掀起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另一波高潮,是中国钢琴教育近年来取得的一大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钢琴教育开始备受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20年成立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2021年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学生在整个学业生涯接受到的美育程度得以提高。2022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钢琴教育作为美育重要的一部分,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凸显中华美育精神,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是实现高校美育必不可缺的一种途径。
二、研究现状
钢琴教育是美育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正如管建华老师所说:“关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教学或教学方法的发展,应尊重该文化音乐学习的正宗性整体性。”这种方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人的心灵,感染人、影响人,杨磊从中国钢琴教育与奥地利钢琴教育的特征切入,比较并总结二者的异同,并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展望了此后的发展,以将中国钢琴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详细呈现,他认为奥地利钢琴教育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强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同时提升其人文修养,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有学者发现目前社会中的钢琴教育功利性较强,陶斐然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中的“实用主义”现象分析》中提出了钢琴教育中“实用主义”的产生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及人们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推动了中国钢琴教育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的缺失、钢琴教育中功利的“物质化”追求、市场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应当在钢琴教育中寻找“实用主义”的平衡点:明确钢琴教育和美育的根本目的和方向;通过人的影响在艺术与利益之间相互平衡。
作为钢琴演奏的形式之一,双钢琴演奏已成为钢琴教育中教学实践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国内大多数双钢琴的参考文献大多数是关于曲目类演奏技法与艺术特征的分析,只有少数是关于钢琴教育方向的,例如《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别以双钢琴和四手联弹曲目的实际教学论述了双钢琴和四手联弹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还有对于一些在中国钢琴教育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教材的编写方面,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张维在从事数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发现并总结到的在一些关于中国钢琴演奏、教学的现象基础上,认为“中国钢琴学派”的建设需要多种因素与成熟的条件,同时也需要广义上业界同行的认可,并指出中国钢琴作品的教材建设对于“中国钢琴学派”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