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规下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
作者 蒋雨琪 卜莉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双减”新规针对目前义务教育出现的学生作业负担较重与校外培训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重在为学生增效减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忽视学生道德情操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的美育发展不够充分。本文将探讨在“双减”新规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发挥音乐教育在学生美育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教育部“双减”新规出台背景和目的

(一)“双减”新规出台背景

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综合素养在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愈加激烈,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就业前景。因此,除了在学校中进行必要的学习外,许多学生都在课外辅导机构进行学习,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学业水平,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些教育机构还会辅导学生学习高年级内容,导致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种“超前教育”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

(二)“双减”新规出台的目的

“双减”新规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多余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的负担,并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作业负担过重,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量花在了辅导班补习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转变方向,作业布置要注重实践,追求精简,减去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布置个性化作业,缩短作业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告别填鸭式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良好身心素质。

二、学校音乐教育对提高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

应试教育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将教学的目标重点放在了提高考试分数上,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而导致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存在缺失。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致力于促进学生在个人能力、个性特征、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将原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弥补应试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等方面的缺失,将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融入到生活之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身心,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情感,具有育人功能。音乐教育是学校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讲解,乐曲中蕴含的知识和情感通过优美的旋律传播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韵律中体会家国情怀、人间百态,这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有着重要意义。

(二)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智育发展起推动作用。学生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进行音乐作品学习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调动大脑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将作品旋律、节奏、歌词、情感等多方面熟练掌握,把书面上的音符转化成现实的音响,并且在进行歌曲演唱的同时,手部还要划拍以保证演唱节奏的稳定性,这对培养学生左右脑协调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熟练掌握这些音乐要素后,学生还要进行感情投入,对作品二次加工,使习得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音乐编创环节,学生需要在已有的节奏或者旋律上进行改编创造,这是开动脑筋进行独立创造的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无疑在提高记忆力、创造力、协调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音乐教育是德育发展的途径。音乐教育的重心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拥有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来源于生活,聆听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味生活的过程,生活中掺杂着美丑善恶,因此,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要掌握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这就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