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
作者 马启文
发表于 2023年10月

黎族历史悠久,是海南最古老的民族。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由于黎族人没有文字,这些歌曲成为他们相互沟通、表达情意的重要工具。然而,如今黎族民歌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使是当代年轻的黎族人,也很少有人会唱。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从音乐编创的角度出发,努力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让黎族民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现其独特的魅力。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过去,黎族民歌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个人都会唱,特别是在喜庆的时刻,唱歌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比如建新房、办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歌声响彻云霄,令人难忘。到了黎族传统佳节“三月三”,黎族青年用歌声表达他们的感情,直抒心声,寻找心爱的伴侣。在日常生产劳动中,黎族人也会即兴唱出欢快的黎歌,在一些家族性的庆典上,尊贵的长者也会即席唱出各种古老的黎歌,直到夜深人静。民歌风格多来自农耕活动,以号子、小调、山歌、情歌等为主。黎族民歌的传承大多来源于代际间的继承和自发性的创作,以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青年人全凭兴趣爱好自己主动去学习,并将民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非成为职业性的民间艺人。

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这个曾经落后的边陲海岛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支点,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音乐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黎族民歌已经不再是代替文字进行传达情意的必备工具,受众面急剧萎缩。同时,青年进城务工,不再“代际承袭”[1]。黎族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政府的参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民间的参与却相对较少。比如由政府机构举办“三月三”赛事,通过各种形式的民歌比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谣,并从中感受到它的独特之处。除了“三月三”,婚礼和其他重大节日也会举办精彩纷呈的歌唱表演。此外,王妚大等专业的黎族歌手产生并迅速崛起,为黎族音乐增添了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二)海南黎族民歌的音乐编创现状

在民俗音乐方面,一些专业歌手会即兴演唱,如人称“黎族歌后”的王妚大,她一生中创作了十余首传唱广泛的民歌。此外,当地文化馆等部门也为各类活动进行民歌创作。

在专业音乐方面,自2014年海南师范大学赵玉生教授编著《黎族合唱》后,不断有学者陆续研究如何用合唱形式传承黎族民歌。一些黎族民歌还作为舞剧的配乐活跃在舞台上,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海口市歌舞团的舞剧《哒哒瑟》、海南省歌舞团的舞剧《黎族故事》等都有根据黎族民歌曲调改编的舞剧配乐。

在大众音乐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中讲的“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这首民歌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千家万户,展现出它独一无二的音乐魅力。此后,出现了多首流行风格的改编曲以及引用此歌旋律主题的流行音乐,如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乡镇排球联赛主题歌《久久不见球场见》。

数十年来,黎族音乐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今,黎族民歌已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海南黎族民歌的传播困境

首先,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黎族青年对黎族民歌的接受度下降。随着外来音乐和流行文化的不断涌现,年轻一代的音乐偏好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流行音乐以其时尚、商业和娱乐性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年轻观众。它们更加强调节奏感、舞台表演和视觉效果的表现力。同时,随着新兴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音乐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轻人也更喜欢追求热门和流行的音乐作品,而民歌却很难有足够的曝光度和宣传渠道。

其次,现代社会对黎族语言的影响阻碍了黎族民歌的传播。黎语是黎族民歌的主要表达方式和媒介,对于不懂黎语或对黎语不熟悉的年轻人来说,民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可能难以理解,从而减少了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和接受度。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