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津街,是一条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巷。它东起北长街,西至府右街,沿途能望见故宫角楼、北海团城、琼岛白塔,皇家建筑的辉煌尽收眼底。除此之外,街巷中段还能见到一座高大醒目的琉璃门,朱漆碧瓦、古意盎然,门内便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图书馆虽非古建,但距今也有近百年历史,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皇家宫殿玉熙宫。
以解燃眉急的皇家宫殿
玉熙宫初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是明代皇家建筑中较晚建成的。“玉熙”二字意为美好光明。负责此项工程的工部尚书雷礼,在奏贺宫殿落成的谢表中赞道:“宸居鼎建万年呈紫极之祥,玉殿晋临五位笃玄穹之庆。”“宸居”指帝王所用的宫殿,“玄穹”指代玉皇大帝,宫名中的“玉”字也与此相合,可知此宫殿本是作为道教建筑,时人称之为“秘祝祠”,即举行皇家私密祝祷活动的场所。两年后的一场意外,却使它成为了皇帝的临时寝宫。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熜早已搬离紫禁城,在西苑万寿宫居住了二十年之久,西苑即今北海、中南海一带。明世宗移居西苑前,曾在紫禁城乾清宫居住了二十余年,这也是明朝历任皇帝的正式居所。但嘉靖二十一年十二月,乾清宫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壬寅宫变”,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名宫女合谋暗杀皇帝,虽最终未能成功,但经此一事,明世宗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再不敢在乾清宫居住,这才搬到西苑万寿宫。
十一月某日,明世宗在万寿宫宴饮,酒后尚未尽兴,又与宠姬萧美人在宫内搭建的貂皮帐内嬉耍,并燃放小焰火助兴,结果引燃御帐酿成火灾,将万寿宫焚烧殆尽,时人记载:“乘舆服御及先世宝物尽毁。”幸好皇帝被近侍救出,但时值严冬,夜深风高,皇帝住于何处便成了问题。
万寿宫火灾后,皇帝是断然不肯回乾清宫的,于是内阁首辅严嵩建议皇帝到南城暂居。南城又称“南宫”,也属皇家御苑,位于紫禁城外东南侧,景泰年间曾是拘禁太上皇的所在,深谙历史的明世宗自然大不乐意。君臣商议后,最终才把暂居地选在了玉熙宫。

玉熙宫也在西苑之内,位于金鳌玉蝀桥—今北海大桥西端路北,正对宫女织锦之所蚕池。宫门西侧紧挨一道棂星门,出棂星门即是万寿宫,两宫相邻仅百余米,甚是方便。
虽同为皇家宫殿,玉熙宫与万寿宫相比,规模却逊色不少,仅有两重院落,建筑低矮狭小,因距水域过近而显潮闷。皇帝居于此处,被阁臣徐阶形容为“露宿”,之前负责工程的工部尚书雷礼也称其“不称御居”。因而明世宗不久后搬离,移居到附近的另一处道宫玄都殿中。
自十一月二十五日入住,至十二月十五日搬离,共在玉熙宫居住了二十日。居住时间虽短,但毕竟解了皇帝的燃眉之急,宫殿作用不容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