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关注当下的政治智慧(十二):民为邦本:万事皆为民(上)
作者 王杰
发表于 2023年10月

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明君忠臣爱国爱民的根本遵循。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民惟邦本的阐述,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万事民为先,万事皆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理政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民本观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融合作用。

一、“民惟邦本”观念的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家各派中,对许多问题几乎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治理国家,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仁爱问题,墨家讲爱应该无差别,讲兼爱,要爱一切人,而儒家则主张爱有差等;对礼义道德问题,儒家认为是核心价值观,道家则认为礼义道德是社会混乱的根源。就是在一个学派内部,也往往是观点各异,譬如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在宋明理学中,程朱学派主张天地万物以理为本,而陆王心学则主张天地万物以心为本,等等,但是,有一个问题,各家各派的态度、观点和主张却是惊人的一致,这个问题就是民生、民本问题。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是古往今来中国治国安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民本思想,可从三个层面来阐释:

(一)从天命与民的关系看。自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开始,先贤已经认识到天命要通过民情民意体现出来,突出了民情民意的地位,这就是《尚书·皋陶谟》说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说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这些思想都强调,统治者对民负责就是对天负责,顺乎民心就是顺从天意。“凡所有事,皆为民也”。

(二)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看。如《尚书·五子之歌》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会安宁;根本动摇了,枝叶就会摇动。这就告诫我们,为政者在国家的治理上,在一切权力的行使上,都要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者只有爱民、富民、为民,以人民为根本,百姓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繁荣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