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北”“追北”为什么都是“北”
作者 富丽
发表于 2023年10月

跟另外几个方位词一样,“东西南北”的“北”最初也不表示方位。

“北”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个人背靠背站立,表示相互背离。金文以后的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字形一脉相承。

一般认为,“北”最初的意思是“相背、背离、违背”。许慎《说文解字·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也。”“乖”就是“背离、违背”的意思。《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大意是说,吃人肉,煮人骨,条件困苦至极,而士兵却没有反叛背离的念头,这是孙膑、吴起调教出来的军队。

“北”也可以指脊背。《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死》:“某头左角刃痏(wěi)一所,北二所。”意思是说,某人的头部左角有刀伤一处,脊背有刀伤两处。

古代双方交战,战败一方的士兵会朝着背离战场的方向溃逃,于是,“北”就有了“败逃”的意思。《孙子兵法》曰:“佯北勿从。”意思是不要盲目追赶假装败逃的敌人。《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是说鲁国有人跟着国君打仗,打几次败几次。在此基础上,就有了“败北”的说法,意思是打败仗。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