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测量”空气湿度

我们通常说的“空气湿度”,一般都是指“相对湿度”,它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百分数越大,表明空气湿度越大。
古人当然不知道相对湿度的百分数,但大致的空气干湿概念还是有的:湿度越小表示空气越干燥,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早在西晋,傅玄就有《炎旱诗》:“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就写出了空气的干燥和旱情的严重。宋代梅尧臣的《梅雨》诗中有“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其中的“润气”就是潮气、湿气。古人甚至还能根据空气湿度的大小进行天气预测,唐代黄子发著的《相雨书》里便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将大雨”“石上津润出液,将雨数日”等记载。
空气湿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大致评估出空气湿度的大小,其实就涉及空气湿度的测量了。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