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城重庆有多少条街巷?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大多数的巷道都显拥挤,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老街巷,更是如此。停着一些没处停放的小汽车、电动车,甚至放着杂物。因此,小巷更显拥挤不堪,幽长而深邃,一眼望不到头。
生活的这座城市,山即城,城即山,有山必有巷。迂回婉转、四通八达的巷道是人们生活的日常,或穿越,或栖身。每天清晨,人们都会从巷道出去,深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双脚去丈量城市的长度,去感受城市的温度。在夕阳西下或夜深的时候,再通过巷道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这些或宽或窄,或笔直,或蜿蜒而上的巷道,如同毛细血管,连接乡村与城市。
时令已过处暑,除了早晚清凉,白天的阳光还是炙热。一般上班的人和买菜的老人都会赶早,如果晚了上班会晒太阳出大汗,买菜也只能买些别人挑剩了的菜。这样的时节,是夏天的延续,又是秋天的启幕。城市的人们一如夏天般打扮清凉。
陪孩子读书租住的房子,每天必经的巷道名叫求新巷,此巷位于两所学校的中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户照进来,有些刺目,我便伸个懒腰,起床下楼去走走,顺便买点日常用品。求新巷清晨的宁静,是被环卫工人手中的扫帚和人们外出的步伐打破的。干净整洁的巷道中,是背着书包的年轻人匆忙行走的身影,还有提着刚买的新鲜菜蔬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巷道里充斥着稀疏而急促的脚步声。
城市的上空,明净高远空旷。风拂过脸,有些薄凉,仿佛身体的每个毛孔和脉络被吹醒了似的,浑身流淌着惬意舒适。巷道的转弯处,有棵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黄葛树盘踞在山岩缝隙里,见证这条巷道的来往过客。这样的时节,山如锦,无需着色,水如画,不用刻染,站在树下悬空的观景台上,目之所及,尽是斑斓初秋。
人间最美是初秋,叶还未落,花儿未凋零,清风徐来,挺拔高大的树木枝丫间不断传出鸟儿清脆的鸣叫声,把熟睡的人们从美梦中唤醒。老年人醒得早,早已有三两个老婆婆坐在树下的椅子上,迎着清晨的风,轻声交谈着。他们谈论着小巷过去的美好时光,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也交流着生活,谈论着谁是谁非,调解着不大不小的邻里之间的矛盾。于是,看似剑拔弩张的干戈,在一阵阵轻言细语的谈话中,化为玉帛。亲情犹在,春风犹在,言谈举止,无不充满了对城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绿树掩映的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老式房屋,层次分明的建筑色彩,石砖勾勒的仿古墙角,沿袭着巴渝特色的建筑外貌,使得这条巷道周围的一墙一院都有故事,一砖一瓦皆有文化,一草一木饱含韵味,一步一行充满情调。这条巷道就像一部精致而通俗的历史典籍,浓缩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承载了这片热土厚重的历史文化。亦如,巷道旁那棵树龄已过百年的黄葛树一样,不张扬,不喧闹,静谧、缄默,与巷道一起迎接朝阳迟暮。
从南山后冉冉升起的太阳为城市扮靓绚丽的色彩,也照耀在巷道的身段上。耸立在城市的一座座高楼大厦,英姿挺拔,焕发出青春朝气。一辆辆色彩斑斓的公交车、小轿车,在地面与高架桥上来回穿梭,城市开始变得喧闹起来。一列列地铁在隧道钢轨上奔驰,轮船的鸣笛声划破了城市的宁静。骑电瓶车和单车的人们,在小巷中穿行。晨练的人们,在幽静的小道上悠然散步。宠物狗的主人,牵着宠物遛着跑。清晨,这座看似平静的城市,在车流声和人们的脚步声中,早已推开了秋的大门,走向新一缕阳光。
二
一条隐于闹市的老街巷子,就是一段历史,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时光冲刷下的巷道,总会藏着一些故事。
记忆深处,老街小巷一些美好情境时常会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还记得初到单位时,大门外是一条老街,旁边有条不知名的小巷通往单位围墙的后面。围墙外面是一些企业的楼房、私人的小作坊等,闲置的土地被人们种上了蔬菜,长势喜人。
那时我年轻有活力,时常在下班后和同事朋友在靠近小巷的一家烧烤店猜拳喝酒,胡侃聊天。特别是每到秋凉夜深时,店老板将炭火炉子桌子都搬到了店铺前的空地上。于是,烧烤的木炭火散发着炽热的温度,缕缕青烟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啤酒瓶碰撞的声音,刺激着夜的心跳。活色生香的小菜,使得从此处经过的男男女女味蕾被挑拨得蠢蠢欲动,便驻足不前,要么烤上几串打包回家慢慢享用,要么直接拉过一把椅子,直接给老板说来一串烤豆干、五串烤肉串、三串洋芋片、藕片、脆肠……再来几瓶老山城,大有大快朵颐、不醉不归之架势。或许,这仅仅是这座城市生活的一丁点儿缩影,大家褪去白天忙碌的外衣,在不够灯光明亮的烟火气里,大家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随着酒水缓着急着下肚,烤串荤素搭配,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话也多了起来,时不时发出笑声。这样的温暖,足可抚慰人心,舒缓心情。
在斑斓的霓虹灯投影下,总会看到一位老婆婆,头发被灯光映得昏黄,拖着不够灵活的身体和似乎永远一成不变的黑色塑料袋,缓慢地移动在食客刚离开的桌前,捡着那些已喝完的塑料瓶子,可她又似乎与别的拾荒者不同,只要是还未喝完的饮料瓶她都不会去拿。我曾经问过她缘由,她只是自言自语地说着还没有结束,可以等等之类的话,我不明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