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写了《天使PK魔鬼》,一位绝症女孩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微笑面对生活;她写了《山城不可见的故事》,一组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图景;她写了《老大姐传》,一位坚持活出自我的农村女性的潇洒一生;她写了《杂病记》,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病却可见世间百态;她写了《老漂族》,展现为帮儿女带孩子客居异乡的老人的际遇;她写了《食味人间成百年》,有时吃一种食物,也是怀念一个人的一种方式;她写了《无声之辩》,以“中国首位手语律师”的人生传奇为主线,以文学的形式向三千万聋哑人伸出援助之手;她写了《社区现场》,深入挖掘并讲述了社区各种“接地气”的百姓烟火故事;她写了《我的声音,唤你回头》,这是《民法典》與“非虚构”的首次相遇;她写了《疾病之耻》,善意提醒人们正视积弊甚深的疾病误解……
她是当下《北京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山西文学》等文学杂志青睐的一个非虚构写作者。她叫李燕燕,许多人称呼她“燕子”。
大学毕业后,燕子是带着父母的叮嘱和期盼走进某军医大学机关的。在“老机关”看来,燕子就是个没长心眼的“傻丫头”,瞧,别人在《解放军报》发了个“豆腐块”,还要藏着掖着绝不声张,可这丫头却不,她一有东西发表,就到处与人炫耀,很是“高调”,“太不稳重”。燕子的高调,延续了若干年,哪怕在高手如云的鲁迅文学院,她依然毫不避讳地推介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以及她所认知的“非虚构”。
那个时候,燕子在军医大学还是蛮出名,年轻的她尤其“擅长”写舞台剧的脚本,当然,这所谓的“擅长”,在真正做舞台剧的人看来却是“很业余”。当然,做这些根本不可能让燕子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有将近十年的时间,燕子陷入迷茫,很多东西拿不起可又放不下。多年以后,她才知道,当时的迷茫来自于“不自知”。
在一次采风活动中,燕子大起胆子在一群文艺创作骨干的面前,表演了一个很业余的单口剧。这次采风是个转折点,她开始更多地创作“工作以外的东西”,并渐渐“上瘾”。这使她有机会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大胆地把自己的一篇纪实作品,发到一位报告文学名家在课堂上留下的邮箱里,原想着大概率是“石沉大海无音讯”,但那位名家几天后居然给她回复了:“你很适合写报告文学。”让她感动又惊喜。
2017年燕子成为一名转业干部,又有机会来到鲁迅文学院学习。从此,开启了她近乎专业的写作之路。
写作的门类很多,怎么最后就认准了写“非虚构”呢?
“因为今天的现实远比虚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