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位于南阳市北部六十华里的白河上游,毗邻白河左岸。
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伫立于高高的堤岸上,视野开阔,天高云淡,清风扑面,云间有鸟儿的鸣唱,脚下有蜿蜒逶迤的清波碧流。春天飘来如絮的彩云,能勾起无边的遐思,美丽而遥远;夏季流淌的白河水,如拂动着的大自然的琴弦,奏响一曲浅吟低唱的旋律,更像一条舞动着的玉带,荡漾出银色的涟漪,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当春天沐浴着从东南方吹来的乍暖还寒的风儿,点缀于沙滩间的一丛丛茅草墩冒出尖尖嫩芽,充满了勃勃生机;河水流动着的涓涓清溪里,蛰伏了一个冬季的水草绿苔,迫不及待舞动着生机盎然的身躯;鱼儿从冬眠中苏醒,穿梭在卵石水草边,水面稍有动静,便灵巧地钻进石缝或水草间;水鸭子自由自在浮游于清波之上,鹭鸟怡然徜徉在金色的沙滩或碧水间。
向西眺望,目光越过金色的沙滩,是一条黛绿色的林带,南北蜿蜒,沿着白河边的沙滩极目无尽。穿越林带大约两公里远,一条宽敞笔直的公路贯穿南北,这是连接南阳市和鸭河工区的231省道。然而,唯一留在心中的遗憾是,滋润了多少代人繁衍生息的白河水,却成了阻隔老家两岸村民东西交往的天堑。
桥——也成为多少年来人们心中的梦想。
前几天看到老家侄儿在微信中发来的几张图片和视频,那上面是一座钢结构的桥梁,稳居水面,贯穿东西,极大地方便了从此经过的村民,也圆了家乡祖祖辈辈对于桥的梦想。看着图片中坚固的钢铁桥梁,看着在桥面飞驰的车辆,自由来往的村民,不由勾起我心中那遥远的记忆,想起少年时代那条摆渡的小船……
20世纪6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放暑假,父母便用五分钱为我买上一张从南阳市到石桥镇带帆布篷的“嘎斯车”的车票,送我回老家伯父那里。坐在拥挤颠簸的车厢,倾听着“嘎斯车”吱吱扭扭的呻吟,任由车尾回旋的疾风吹乱我浓密的发丝,心中向往着老家的模样,期待着跳入白河水中捉鱼摸虾,和老家的小伙伴们一起快乐戏水。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激荡着一颗少年的心。
“嘎斯车”到了石桥镇,便卸下几十名乘客,掉转车头,载上进城(那时去南阳市叫“进城”)的乘客,卷起一路烟尘,又沿着黄沙公路返回南阳市。
少年不知路途遥,皆因童心趣正酣。
从石桥镇一路向北,赏玩着一路的新奇,蹦蹦跳跳中,六里的路程很快抛在了身后。穿过尹店村中的那条小土路,一片高大茂密绿荫蔽日的树林,便黑压压向我扑来。
我迫不及待钻进树林边那片低矮的桑林中,目光在一人多高的桑树上寻觅。这是一棵棵被守林人绑成桑杈状的小树,待到桑杈成型坚实的时候,守林人就会将桑杈砍下,削去枝枝杈杈,再将三个杈头修尖一些,拿到集市上售卖。等到麦收时,农民就会用这些桑杈将捆好的麦个儿杈到牛车上,拉到麦场晾晒。当风儿从麦场上空掠过时,村民们用木铲将经过石磙碾压后,混杂着麦秸屑的麦粒高高扬起,风儿将麦秸屑吹走,落下一粒粒金色的果实,在阳光下映衬着农人一张张淳朴的笑脸。
我垂涎的是桑树上结着一簇簇青青的桑葚,间或有那么一两颗刚开始变红的,虽然我知道果实要等全部发紫,才是最佳采食的季节,但是,短暂的暑假不会给我时间,桑葚也不会为我而早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