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惠州:明清的府县双城现象
我国习惯把没有独立县城,而将治所附设于上级政区城郭之内的县,称之为附郭县或倚郭县。一般情况下,府城和首县的县城总是合在一起的,如浙江的钱塘县城,既是钱塘县城,又是杭州府城。不过,在明清时期,也有少数例外,府城和首县县城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城郭,出现了罕见的府衙、县衙不同城现象。因而也产生特殊的文化遗产。
徽州恐怕是目前最为知名的废弃府级地名了,府治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它的城墙也有特别之处,今天保存下来的徽州城墙由明代的徽州府城与歙县县城共同组成。城池格局十分特别,是极为稀有的府县双城模式,实际上就是府城东边依山建设外郭墙一道,并把歙县衙门搬了进去。徽州府城和歙县县城既可以说是一个城,也可以说是两个城。
徽州建城始于隋末。大业三年(607年),天下大乱,歙人汪华据新安郡自立为太守。十二年,汪华占有新安、宣城、余杭、遂安、东阳、鄱阳等六郡,自立为吴王。义宁元年(617年),汪华将郡治从休宁迁于歙县乌聊山,筑郡城。内为子城,外为罗城。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十一月,方腊在睦州清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起义。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