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传薪火,新时代出佳作
——为王苏陵《薪火黎侯》作序
印象里,苏陵同志既是记者,又是作家,一生勤奋好学,现在虽已退休,但仍笔耕不辍。苏陵出书并不意外,据我了解,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创作、组织出版过新闻、文史、文学30多本书籍。意外的是他最近的新作《薪火黎侯》却让我来作序。
说实话,近年来由于身体原因,很少提笔写东西了,但唯有此次之序难以推辞。
二十三年前,经省委组织部安排,我到地处太行山腹地的黎城县挂职,任该县县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文化、旅游开发等工作。当时,苏陵为县新闻中心主任兼《黎城报》社社长、总编辑,那时候黎城是一个贫穷小县,他所在的单位更是经费与人才严重短缺,但是他能克服种种困难,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经多方努力得到了领导与社会的支持,对外发稿量在全市名列前茅,《黎城报》不仅按时出版,还创出“新闻性质,晚报风格”的特色,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该单位连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其本人也被授予“山西省优秀总编辑”及“长治市劳动模范”称号。那时候,在组织上我俩是上下级关系,而在生活中我俩却是挚友关系。苏陵同志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勤奋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后来我返回省作家协会工作,但多少年来,我俩仍交往不断,友情也就有增无减。
后来他先调在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再后来在县文化局任局长,这一干就是13年。十多年来,他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发挥优势,让县里的文化工作风生水起。细品 《薪火黎侯》这本书,窥斑见豹,知道他在文化局还真干出一番可圈可点的事业来。先说该书的上篇“走进黎侯,探寻追究”,黎城是一个古老的县邑,境内有大量的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地上文物遍布全县,他通过典籍和文物,经过田野考古和民间调查,挖掘整理出有分量的学术报告和文史资料,如《黎城炎帝寻踪》 《解密飞地宇庄沟》 《揭秘五美里,亲情薪火传》《白岩遗珠耀千秋》等,为黎城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深度与厚度。再看该书的中篇“拥抱黎氏,倾情放歌”,他从参与发掘西周黎侯墓开始,到国务院公布其为黎国墓地;从十几年潜心研究黎氏文化,到全国各地甚至到海外去寻找黎氏后裔;从华夏黎氏来黎城认祖归宗,到黎氏后裔捐款上千万元建成“黎侯王陵”祭祀广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然而自称为“守墓人”的苏陵,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做到了!
后谈该书的下篇“丹青黎侯,薪火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