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了一把创作的大保护伞
报告文学虽是一种文学文体,但它又具有某种切实的“实用”功能,尤其那些题材有着特指性或专业性的作品,对于推动相关工作或引导社会对相关重大议题的关注等更具直接的意义。著名青年报告文学作家李燕燕有为于这一文体的创作,写作了不少有影响的优秀长篇作品,她的涉法题材的非虚构叙事在界内更是独树一帜。《无声之辩》“让法律细雨沁润无声世界”,《我的声音,唤你回头》,讲述的是“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这些作品的价值已不只是体现在文学方面,而更具有法律价值和诸多的社会意义。这次,李燕燕与张洪波合著的新作《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是作者这一类题材写作的进一步开新。作品打开了一把很大的创作保护伞。所谓“打开”,就是它以非虚构的方法传播相对静态的、封闭的专门法律,既具有法律的专业性,又具有文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由此使其走进大众的视野,发挥特殊的普法用法作用,保护促进中国原创文学艺术作品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作品,自然很值得我们关注阅读。
报告文学其重要的特征是报告性,“报告性”可以解读为信息性。具有一定容量的有效的新信息的报告,是这一文体价值生成的基本“硬件”。《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给予读者的是关于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方面专门的系统的信息以及有关的案例故事。此前,一般的社会读者对于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关注,而即使是文字工作者也是知之甚少,有的也只是碎片化的了解。我阅读这部作品,第一感觉好像是选修了一门新的课程。《创作之伞——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纪事》,给我们传授了关于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的专门知识。从其基本结构的设置看,作品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史。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啄木鸟》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