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战争之神”
作者 郭秋霞
发表于 2023年11月

自问世以来,火炮一直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战争之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是凭借几万门火炮的“怒吼”,苏联红军才得以打败纳粹德国。如今,已更新换代多次的火炮凭借着战斗力强、机动性好、经济性强等优势,依旧在战场上扮演着能够左右局势的重要角色。现代火炮还与先进的侦察技术、指挥技术、通信技术、运载技术以及高性能弹药等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火力打击系统。高新科技的应用让液体发射药火炮、电磁炮等新概念火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火炮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以下将与大家一起回顾火炮的前世今生,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火炮的历史

火炮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宋朝一个名叫魏胜的人发明了火石炮,是最早的身管火炮。几百年后,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火炮的雏形——碗口铳。

13世纪,火炮技术传播到了西方,开始在欧洲发展。到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部分炮弹由实心弹丸发展为爆炸弹,炮弹弹种也逐渐多样化,发烟弹、毒气弹、燃烧弹和爆炸弹等炮弹在作战中相继被使用。经过改进,火炮炮管加长,射程增加,射速也有所加快,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使用了榴弹炮。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末期,现代火炮的雏形终于出现了。从19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更新迭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线膛炮的采用,以及迫击炮、自行火炮等专用火炮的诞生。19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的是实心弹丸。线膛炮的采用是火炮结构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其主要目的是方便前装弹丸。直到现在,线膛炮身还被广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则为迫击炮等继续使用。1897年,法国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的75毫米野战火炮,后被多国仿效。弹性炮架的运用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极大地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能”两者之间的矛盾,火炮结构因此趋于完善。

本文刊登于《科学24小时》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