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步兵的护驾使者
作者 侯璐
发表于 2023年11月
美军士兵操作M120 迫击炮发炮

迫击炮凭借其曲射的弹道等,自问世起就成为攻击位于遮蔽物后方或者反斜面上目标的最大利器,这一优势也让它在地面战场的战斗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从普通型号到特种型号,从便携式到车载式,迫击炮“家族”在硝烟中不断发展壮大。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场。1904年,在日本与俄国争夺旅顺口的战役中,作为攻城方的日军通过挖堑壕的方法逼近俄军坚守的旅顺城,而俄军拥有的步枪和一般的火炮对藏在堑壕里的日军无能为力。危急时刻,俄军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将海军臼炮安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抛物线的方式发射炮弹,有效杀伤了躲在战壕里的日军,取得了不错的攻击效果。这种在当时被称为“雷击炮”的改装炮,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迫击炮。

1918年,英国迫击炮设计泰斗——斯托克斯爵士设计出了76.2毫米口径的迫击炮,这款迫击炮被认为是现代迫击炮的鼻祖。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斯托克斯爵士离开英国,转而为法国提供武器研究服务。1926年,在斯托克斯爵士的带领下,法国布兰特研究机构对这款口径为76.2毫米的迫击炮进行了改进。相比原型,改良后的迫击炮有两大优点:一是安装了缓冲机,克服了炮架与炮身刚性连接的缺点;二是加装了尾翼,使射击抛物线更加稳定。改良后的迫击炮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迫击炮更是成为步兵的基本装备和近战火力的重要支柱。

然而,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各国军队的机械化进程势不可当,迫击炮的地位一度下滑,大有被榴弹炮取代之势。但此后不久,一些国家着眼于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作战,开始组建轻型间瞄火力支援分队——这为迫击炮的再度崛起提供了契机。随后,迫击炮凭借自身在一系列实战中的不俗表现,重新赢得各国军队的青睐。

快速机动的自行迫击炮

为适应快速机动作战要求,在步兵实现机械化的同时,迫击炮也逐步向自行化方向发展。自行迫击炮大多采用轻型轮式或履带式底盘,装配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身管,配备完整的弹药系统、操作平台及火控系统,并采用全封闭装甲炮塔,具有一定的核生化防护能力。俄罗斯的“郁金香”、英国的120-AMS、德国的“鼬鼠”2式、瑞士的“大角羊”、芬兰的“尼莫”和以色列的“长矛”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自行迫击炮。从世界各地对迫击炮的使用情况来看,让迫击炮“上车”并不难,“皮卡+便携式迫击炮”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将大口径迫击炮集成到轻型车辆上,并同时确保其一定的射击精度并不容易。在此方面,以色列的“长矛”迫击炮系统堪称“先行者”。

“长矛”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由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研制,是一种轮式高机动车辆底盘的轮式自行迫击炮,采用了美国奥什科什公司研发的4×4驱动形式的JLTV轮式高机动车辆底盘。这款轮式高机动车辆配备了300马力的数控柴油发动机和一套艾里逊自动变速箱,陆面最大行驶速度可达112千米/时,且因其装备了TAK-4i智能独立悬架,所以它能够在颠簸的越野道路上以55~60千米/时的速度稳定行驶。这款迫击炮不仅陆地机动性能好,还可以通过运输机等空中运输平台进行快速空运。一般而言,大口径迫击炮通常会选用大中型载具,以保持发射时平台的相对稳定,从而确保发射精度。为了避免发射时的后坐力冲击车体,有的自行迫击炮会通过机械装置将炮体从载具上移放至地面。“长矛”迫击炮系统在发射时则可以做到“炮不落地”,其原因在于该迫击炮采用了“软后坐系统”,其原理类似于炮口制退器,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在“软后坐系统”的影响下大幅减小。此外,“长矛”迫击炮配有的数字化瞄准引导设备也使打击更加及时、精准。

以色列“长矛”120 毫米自行迫击炮
英國120-AMS 迫击炮系统

与以色列的“长矛”迫击炮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不同,英国120-AMS迫击炮系统采用的是封闭式炮塔构型,借助钢装甲,炮塔为操炮人员提供一定防护,但这也使搭载平台的吨位激增,从而影响运输效率。

本文刊登于《科学24小时》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