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他人,停止语言暴力
作者 段芳艳
发表于 2023年11月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暴力的“评判者”

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恶意评判”“流言中伤”“妄加诋毁”的现象都不少见。那些带着否定、指责、讽刺的伤人言语,会给人心理造成深深的伤害。对于类似行为,心理学上统称为语言暴力。心理学家梅若里·亚当斯在《改变提问,改变人生》一书中把这类暴力行为模式概括为“评判者”模式。在这里,评判和判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判断应是基于对事物全面了解后才断定是非曲直,而评判往往是一种非理性、不成熟、不客观的认知模式,指个体吹毛求疵,或眼里只有负面的东西,要么批评他人,要么否定自己。评判者指的是那些习惯性地去议论和批判他人、对他人品头论足,非理性地攻击、谩骂甚至诽谤侮辱他人的人。生活中,“评判者”比比皆是。我们可能曾经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

青少年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会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积极正向的鼓励和支持,“评判者”模式不能满足本身的发展需求。

在我们心智尚未成熟时,如果长期处于“评判者”模式的教育沟通环境下,我们也会习得同样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在面对压力时,我们往往无力应对,从而更加否定自己和他人,强化消极的“评判者”模式,相比成年人,也会更容易引起各种生理及心理的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调整,不但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还会阻碍我们形成积极乐观、平和善意、客观全面地看待人、事、物,并能做出明智选择的“学习者”模式,难以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告别“评判者”,走向“学习者”

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评判者”,不让自己成为语言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呢?

接纳与觉察

心理学家雅各布·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接纳,所有的接纳都源于觉察。

本文刊登于《科学24小时》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