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粽子的花样年华
粽子这个东西,说到底是一种“干粮”。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原因就是它做熟后可以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食用,符合“干粮”的定义。也就是说,“粽子”,原本就是人们在家里一次制作较多的食物储备起来,之后一段时间,不用再餐餐生火架锅,随手拿出即可果腹。还有就是出门远行时携带,可以在不能生火架锅的时候作为餐食。如果再引申一下,“粽子”的意义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北方馒头或烧饼的功用,或者是南方“饭团”的功用。
把“粽子”归之为“干粮”序列,并不是对“粽子”的轻视,反倒是一种正名呢。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粽子”,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北甜南咸”了。原因就是,粽子在产米区就是饭食类的干粮,势必以咸为主,这是“正餐”的主流口味。而在非产米区或者说小麦产区,人们的干粮更多时候是馒头烧饼,看到“粽子”的美味可口,也会偶尔做一些,但不会当作主食,只是作为“点心”,那就肯定是以甜为主了。这样说起来,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理解粽子的“北甜南咸”?
陕西是个在地理上相对特殊的区域。一来是邻居最多的,与八个省市区接壤;二来居于中国大陆几何中心,大地原点就在这里;三来秦岭横亘于此,秦岭南北皆有秦地,所以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也跨越了几个气候带。虽然地方不算太大,但胳膊腿都长对了地方,所以一个省之中,南北差异明显。这些因素体现在饮食上,那就是南北风味兼具、东西精华荟萃。就单说一个粽子,便占全了“北甜南咸”的份额——
以陕西本身的“北南”论:
陕北的粽子,特色的是黄米红枣粽子。所谓黄米,就是糜子,也称黄小米、黏黄米等。如果要细分,这里的“糜子”是其中的“软糜子”,适合于熬稀饭、做糕,当然也适合包粽子。用黄米包的粽子,小米的米香浓郁,入口的咀嚼感似乎也更加细腻滋润。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美文》2023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