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鉴湖笙歌》是2020年由青年作曲家何谐和笙演奏家杨磊共同创作的一首以笙为主、以民族器乐为特色的一首民族室内乐作品。该作品首演于“管韵悠扬”浙江音乐学院第二届管击乐艺术周之杨磊师生专场音乐会,并获得2021年第二届“敦煌奖”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展评综合室内乐作品组银奖,是近年来“诗画浙江”影响力背景下,借助文旅融合理念创作的较为著名、复演率及评价较成功的一首室内乐作品。那么,这首较为成功的作品从哪些音乐元素体现其特点?本文将从该作品的文化内涵、作曲技法、笙声部的演奏技法及创新性等方面对该曲进行系统阐释。
一、文化内涵
浙江杭州转塘地区的铜鉴湖被称为西湖的“姊妹湖”,随着2019年6月“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的开工,铜鉴湖将成为杭州“钱塘江”时代的一张“金名片”。铜鉴湖作为曾经的浙江钱塘泗乡最大的湖泊,在《水经注》《民国杭州府志》《光绪杭县县志》以及《唐宋钱堂志》等历史典籍中均有详细的记载与描写。在古代,铜鉴湖畔的道路是杭州城通往富阳的唯一官道,当年的白居易、苏东坡主政杭州时,常走此道去富阳,或者去云泉山风水洞、铜鉴湖和昙山会友赏景。清代张道的《定乡小识》中对铜鉴湖有着“湖藏山腹,境绝幽邃,烟鸥雪鹭,红树青林,一川如画”的描述。杭州太守范仲淹著《风水洞》:“神仙一去几千年,自遣秦人不得还。春尽桃花无觅处,空余流水到人间”。通过历史记载可见铜鉴湖一川如画的风光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浙江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构建了它独特的旅游优势。但长期以来,对铜鉴湖的人文底蕴并未开发出来。因此,笔者通过铜鉴湖畔的实地调查,对其原生态的自然韵律有感而发,继而创作了这首乐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又有乐的室内乐作品。
二、曲式与技法特征
《铜鉴湖笙歌》曲式结构具有复合性:一级曲式结构是一个带双引子以及华彩片段的无再现的复二部曲式,而其二级曲式结构则是具有中国曲牌体元素的连缀体,共分为【清和风】【雨霖铃】【竹吟雷响】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命名均由来于历史文人对于铜鉴湖景色的总结和雅称,这三个标题能直观地对演奏家演奏该段时进行情绪提示,以便于演奏家们在乐谱规定的情绪之下进行二度创作,把有价值的乐思和音乐陈述正向放大后呈现给听众。该曲中在不同的小标题下运用了不同的作曲技法,以下分别阐述:
(一)【清和风】
【清和风】中主要涵盖的全曲的引子和慢板主题部分。引子采用了散板的方式写成,其目的在于将湖旁吹来的风“似有还无序”的闲散体感转化成听觉效果。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竹笛的打音引入,同时所有的拉弦乐器(二胡、革胡、低音革胡)以震音加拨奏的复合形式构成了一个铺底性质的音响效果。紧接着是琵琶的绞弦,该处的绞弦力度为pp,虽然较轻,但是能恰如其分地描写出湖水旁的草丛中初春的虫鸣,最大限度地发挥琵琶绞弦的拟声性特色。扬琴紧随其后演奏了一个曲折向下的音阶式的音型,该音型在初次呈示后用向下模进的技术再次进行了变化呈示,使得该部分的乐曲乐思有一种蜿蜒向下的延伸感,从广度和深度上为全曲打下了听觉基础。紧接着所有乐器都停止演奏,独留柳琴一个声部演奏了一个小节长度的两个分别为四度、五度音型。该音型而后被三弦以低八度的形式重复,这种重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呼应的效果,柳琴和三弦音色和音区上的区别让该处具有了一种回声感,进一步提高乐曲的层次感。而后高音笙、竹笛、次中音笙依次进入音区也由集中向两端扩展,该种声部安排的写作方法使得散板部分的层次更加丰富却不显得凌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