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保留着相对完好的能歌善舞的传统,保存着相当丰富的音乐文化。蒙古族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早年的“蒙兀室韦”,是国内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在独特生存环境的孕育下,不但形成蒙古族特有的生产方式,还催生了绚丽而丰富的艺术形式。蒙古族音乐是该民族的重要艺术类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得到的广泛认可,实现了有效传承,经过一千多年的洗礼,其民族文化一直延续,启迪了许多后世艺术家的创作。
近年来,国内音乐创作呈现多元化特征,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民族音乐得到广泛的重视。在钢琴作品的音乐创作中,开始大量引入民族音乐的相关元素。在这种背景下,以蒙古族音乐元素为创作核心的钢琴作品也不断涌现,在丰富传统文化底蕴下孕育的蒙古族音乐异彩纷呈,富含蒙古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逐渐凸显出独具特色的风格,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
1996 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祭》,是我国蒙古族著名音乐家莫尔吉胡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这部作品是将蒙古族音乐元素应用于钢琴音乐创作的一次有效探索,有效推动了钢琴作品民族化的进程。《山祭》共涵盖十首优秀的钢琴独奏作品。作者莫尔吉胡在这部钢琴独奏曲集中,将蒙古民族诸如祭祀文化的自然崇拜观念以及狩猎文化、牧马文化等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积淀融会,使少数民族语言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给人以至美的享受。这部音乐作品具有显著的蒙古族音乐风格,表现场景十分广泛,涵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场景的刻画、自然风光的展现、民俗活动的描绘等等,将丰富多样而又真实生动的蒙古族草原文化图景式地呈现在听众面前,将蒙古族音乐推向音乐市场的前沿,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了解并喜欢蒙古音乐文化。随着现代乐器的融入,以及多声部作曲技法的灵活应用,民族音乐呈现出通俗化特征,听众基础进一步扩展。
一、蒙古族音乐元素的音乐特征
内蒙古大草原孕育了蒙古族音乐元素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它内涵丰厚、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作曲家通过各种写作手法将蒙古族音乐元素融入自己创作的乐谱当中,本章将分为调式、节奏、旋律三个部分,阐释蒙古族音乐元素独有的音乐特征。
(一)调式
蒙古族音乐大多采用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时一般以羽调式、徵调式为主。一些耳熟能详的蒙古族音乐作品参照长调形式,采用悠长宽广的气息特征去表现庄重、崇高的情绪;或者参照马头琴形式,以持续的低吟形成泛音的奏法,让曲调缓缓地流出,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这些调式上的处理,能让人捕捉出一些在蒙古草原生长、生活的痕迹,融合蒙古族民歌的调式、模仿马头琴样式的伴奏,这些都是大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给予草原人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钢琴独奏曲集《山祭》的作者莫尔吉胡正是受了蒙古族音乐元素的熏陶,其作品在调式上也都体现出蒙古族音乐元素独特的魅力的音乐特征。
(二)节奏
在节奏方面,蒙古音乐的风格类型包括散板和有板两种形式[1]。其中有板的格局强调前松后紧、前长后短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蒙古族语言的起始音阶集中了大部分的词汇重音,表面上毫无规律,但是每一个节拍都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而散板更适宜用在此类题材的音乐上面:如宗教、祭祀。这种体现蒙古族音乐在天地间自然流淌的音乐时,作曲家往往会选择用散板来表达。蒙古族原始的自然崇拜本就是出于信仰观念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其祭祀流程和方式的自由性与散板不契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