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歌曲中的中国诗词
作者 李文浩
发表于 2023年10月

在艺术的不同的领域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补充,融合,在融合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随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与商业贸易的繁荣,西方国家与东方各国的交流也开始变得频繁,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的东方艺术开始大量传入欧洲,新鲜的文化体验让西方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领域中,音乐创作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不仅体裁和风格发生变化,听众们的音乐喜好也在慢慢地改变,而中国古诗也在这时开始受到作曲家的关注。

一、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古诗创作

20世纪,中国古诗在西方国家被翻译和出版,使得西方音乐家采用中国诗歌进行创作成为可能,英国便是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学翻译家阿瑟·威利(Arthur waley)、格兰莫·拜恩 (Cranmer-Byng)和日本学者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 )等人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为英国作曲家在中国古诗中提取灵感奠定了条件。其中布里斯则以李白的古诗分别创作了《四季歌》《越女词》等声乐作品。除此之外,德国、法国、荷兰、瑞典、美国等国的作曲品家的创作也非常热衷于古诗创作,例如德国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法国作曲家鲁塞尔(Albert Roussel)荷兰作曲家丹尼尔·鲁伊内马尔(Daniel Ruynemar)瑞典的舍格伦(emil sjogren)美国卡朋特(John Alden Carpenter)等音乐家们也广泛采用了中国古诗进行创作。

二、布里斯和四季歌

亚瑟·布里斯(Arthur Bliss1891-1975)是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布里斯的音乐创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迫中断,但是战争过后迅速成为了现代主义风格的作曲家。在1920年到1930年期间,布里斯在剧院工作之余,在电影和芭蕾舞领域也广泛作曲。他的音乐表现出更传统、更浪漫的特点。布里斯晚年创作的作品虽然受到尊敬,但是被人们认为已经是过时的音乐,他被威廉·沃尔顿(William Turner Walton)和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等年轻同事的音乐才华所掩盖。即便如此,布里斯去世以后,他的许多作品依然留在英国管弦乐队的保留曲目中,并且被歌唱家们所演唱。

布里斯在日本学者小畑熏良(Shigeyoshi Obata)翻译的英文诗集《李白诗歌集》中摘录了许多诗歌进行创作并选取了其中9首分成了两部套曲出版。其中一部套曲便是根据《子夜四时歌》创作的《四季歌(The Ballads of the Four Seasons》,另一套是根据《越女词》创作的《越国女人们的生活(The Women of Yueh)》,这两部套曲作品在布里斯的声乐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声乐套曲都具有统一的主题。其中《四季歌》所引用的《子夜四时歌》是充满江南风俗和情趣的乐府诗歌。 这首诗歌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的, 因为是在吴国地区流行的歌曲所以取名为《子夜吴歌》。 李白以子夜创作的诗歌为基础,以四季的内容为题,以《子夜四時歌》为题目制作了诗歌。 李白在这首诗中编造了符合各季节的女人们的故事,第一首《春歌》讲述了罗敷的典故,第二首《夏歌》讲述了西施在镜湖采莲时被吴王选到宫中的故事。 第三首《秋歌》讲述了等待丈夫凯旋归来的女人生活,第四首《冬天》讲述了为出征的丈夫制作冬装的女人的故事。小畑熏良将李白的《子夜四时歌》题目更改为《四季歌》,将四首诗分别改为了《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布里斯则使用了小田熏良的题目进行了创作。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