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悠久的历史传承的艺术表现形式,声乐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中西声乐艺术也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呈现个性化差异的发展趋势,中西声乐艺术由于融合了音乐、动作、造型与语言等多元化的表现艺术形式特征,能够突出表现声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中西方的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竞相碰撞,从整体的发展方面贡献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本文对中西声乐艺术的异同以《阳关三叠》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例进行探究,以期推动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
一、中西声乐艺术的内涵
声乐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科学的、乐音完美丰富的以人们的身体器官为载体的听觉方面的音响艺术形式。乐器是由不同的零部件构成的完整发声器,所以声乐艺术与乐器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人们的发声也是凌驾于所有乐器之上的,通过人们的观念意识与精神得以良好的控制好操作,这也是声乐艺术非常重要的艺术特征。歌唱艺术是声乐艺术与语言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歌唱艺术与乐器的表现形式不同,具有明确的具象性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们之间的社会意识得到了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因此系统、完善的语言符号得以发展形成,歌唱艺术也随之而对语言性、语意性进行了发展。
二、以《阳关三叠》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例,探究中西声乐艺术之差异
(一)中西声乐艺术的相同之处
中西方声乐艺术从整体上看都是以科学的发声方式为基础,具体从中西方声乐艺术的歌唱状态分析,中西方的声乐在发声过程中歌唱者都要充分打开喉咙,运用气息、发声和共鸣等相关演唱技巧最大限度地进行演唱表演,可以说中西方声乐艺术在表演过程中的技术施展是建立在喉咙充分舒展的前提基础上的。其次,中西方声乐艺术在歌唱气息的运用方面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在中西方的声乐艺术作品表演过程中强调合理控制气息、协调气息与应用气息。所以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气息支点要处于小腹的位置,通过气息输送声音以保持气息的畅通。与美声唱法相比,中国的民族唱法强调运用丹田运气呼吸,并产生了提气、稳气的说法,这与美声唱法虽然在表达方式上不同,但是却运用了相同的发声办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中国的民族唱法中气从脚起、脑后音等都与美声唱法的强调气息的巧妙运用具有相同的道理。中西方声乐艺术在表演过程中的咬字发音上也具有相同的特增,咬字的相同之处主要以咬字规律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的民族唱法中咬字通常要强调字头咬的狠、字腹吐圆、字尾巧收,也有字正腔圆一说,所以中国的民族唱法对咬字非常重视。同样地,在美声唱法中对咬字的要求也具有非常高的标准,歌唱家要像日常说话的表达一样进行声乐表演,通常美声唱法中要求歌唱家在表演时要母音咬准、适当延长,演唱进行中喉头要打开但嘴不能张得过大,字要咬准清晰,更加追求似唱非唱的感觉,所以中西方声乐艺术在表演过程中的唱法都强调要注重咬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