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运动与认知能力分析幼儿键盘乐器学习的最佳启蒙时间
作者 孟繁佳
发表于 2023年10月

长久以来,对于键盘乐器学习“何时启蒙”的问题,在器乐教育教学领域给出的建议往往聚焦于经验层面,即参照职业演奏家的“启蒙”时间给出幼儿的启蒙建议,例如叶甫格尼·基辛2岁学琴,莫扎特、阿格里奇、郎朗3岁学琴,贝多芬、佩拉西亚4岁学琴,索科洛夫、齐默尔曼、哈默林、特里福诺夫、波利尼5岁学琴,王羽佳6岁学琴等。事实上,真正制约启蒙时間的是主体身心发展的条件,即手部的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因此,本文从音乐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视角,分析3—6岁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现状,揭示该阶段幼儿接受乐器教育的可能性。

一、键盘乐器学习的精细运动基础

手部精细运动能力的发展现状,是幼儿是否可以进行键盘乐器学习的必要条件。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大肌肉运动技能已经日趋完善,而手指的精细运动任务则显得更具挑战。这是由于儿童的手指正处于逐渐分化的过程之中,使得在执行复杂或精细的动作任务时存在困难。

实际上,幼儿从形成钳形抓握手势(一般在18—22个月左右)开始,便已进入手指逐渐分化且独立性快速发展的阶段。3岁时,约52%的幼儿可以完成单手连续的选择性手指任务,即各指分别与拇指对扣任务,到4岁时,相同任务的完成率达90%。[1]

不仅如此,在控制手腕和手臂运动、完全依靠掌指关节运动完成手指独立敲击键盘的实验中,4岁10个月至5岁11个月的中大班幼儿可以完成与成人相同的手指独立敲击任务。同时,实验结果显示:(1)幼儿食指与中指的独立敲击速度,在初测中达到成人的41%—45%,7日内复测达成人的50%,呈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2)幼儿与成人均存在双手敲击速度慢于单手敲击,左手敲击速度慢于右手敲击,小指敲击速度慢于其他手指(幼儿组尤为明显)。[2] 这一研究结果与实验数据充分证实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频繁采用的钳形抓握手势,充分地锻炼了食指与中指的掌指关节运动,促进了手指分化,使之独立性也明显优于小指和无名指。

事实上,每个手指的动作都需要手部内在肌与外在肌间良好的功能性相互支援。[3] 手指的每一次动作都是形成与加强肌肉训练、形成肌肉记忆的重要环节。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上述研究中,复测速度明显优于初测速度,食指与中指敲击速度优于无名指与小指。那么,为何双手敲击速度慢于单手敲击呢?这是由于人们在执行双手敲击时所产生的注意分配与肢体控制任务过于复杂,由此造成了任务速度降低的现象。

可见,对幼儿园中大班儿童而言,他们虽尚处人生的幼年阶段,但他们大部分手指的独立运动(尤其是手指依靠掌指关节独立运动)水平已接近成人的一半,完全可以承担键盘乐器学习中对手部精细运动的要求。而且,随着键盘类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使得以往出现在键盘乐器演奏中的手指独立敲击活动,同样广泛地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相较于上世纪的实验数据,21世纪以来,儿童手指独立运动能力与敲击速度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4] 毫不夸张地说,这已为幼儿的键盘乐器学习与演奏,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基础。

二、键盘乐器学习的认知基础

乐器学习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具体包括:音乐感知、注意及分配、短时记忆与思维能力。

1.音乐感知

任何乐器的学习,或者说音乐的学习,都需要儿童具备基本的听觉能力,即对声音高低、强弱、长短等物理属性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高序列或旋律中明显变化的辨别能力。

事实上,听觉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能力,仅出生2、3天的新生儿,便可辨别出母亲的声音。音乐心理学领域大量的转头实验表明,尚处于襁褓中的婴儿也具有对声音基本物理属性的辨别能力,并表现出明显的音乐偏好。这些展现出来的早期能力表明,人类在生命之初便已为处理音乐做好了生物学准备。同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听觉敏感性也在逐步增加。

5—11个月大的婴儿便已展现出对音高轮廓变化的敏感性,5岁左右的儿童更是可以识别出旋律中音高时距与音高关系的变化,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变化。同时,3—6岁幼儿可以在聆听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和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片段中,选择出与音乐表现相匹配的图片形象。[5]

不仅如此,如果音乐节拍与幼儿自身的自发性运动速度一致(Spontaneous motor tempo,SEM),不足2岁的幼儿也有可能实现音乐同步,但如果节拍过快或过慢,则难以同步。这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幼儿“合乐律动”与“随乐律动”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拍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音乐处理能力。但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而言,同步的速度不同,4岁儿童的自发性敲击速度约为600ms(毫秒),相当于100拍/分钟,在5岁时约为500ms,相当于120拍/分钟,6岁时的自发性敲击要更快,相当于140—150拍/分钟。[6] 但此后随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自发性敲击速度会逐渐减慢。幼儿对2/4拍的节拍律动掌握程度相对优于3/4拍,大班幼儿可以敲击比较复杂的节奏型,如含有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节奏型。在5岁左右,儿童节奏同步的准确性便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以上,这些在幼儿期便已具备的旋律感知、节拍同步与节奏敲击方面的自然能力,存在着显著的随年龄发展的趋势。这为幼儿接受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出幼儿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本能”。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