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交响乐团合奏课的曲目选择
作者 陶旸
发表于 2023年10月

本文所说的“高校交响乐团”是指普通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系)由管弦系(专业)学生组成的教学班级(一般由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合班组成),合奏课则是本科管弦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每周4~8节。由于合奏课自身的教学特点及其特有的艺术实践功能,合奏课“教材性”的曲目安排就与其它理论类和技巧类的课程不同,需体现教学、实践、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因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交响乐曲,从中选择适合学生乐团合奏课使用的曲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以笔者教学和实践的心得与反思,探讨合奏课在实现多重教学目标中的最佳曲目设计,供大家参考。

一、精选代表性曲目保障教学需要。

作为综合院校的交响乐合奏课,受到管弦专业学生人数、各声部人数、演奏能力等限制,一般要由4个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授课内容也不能如其它课程进度逐年递进。因而,就要考虑按管弦系学生在校的4个学年来安排必修的合奏课曲目。受合奏课总课时的限制,合奏课曲目应该精选中外交响乐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门大学本科的必修课,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安排要严谨规范,具有系统性且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要适合学生乐团演奏、符合校园文化要求。应努力做到以下要求:1.涵盖交响音乐各种体裁,教学曲目应包含交响音乐常见的音乐体裁,要有单乐章的交响乐作品(如序曲、交响诗或其它单乐章作品)、多乐章的交响组曲(如比才《卡门组曲》)、多乐章的交响套曲(如四个乐章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协奏曲(如钢琴、小提琴协奏曲)这些题材的作品在使用时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如选用组曲或套曲中的1個或几个乐章。但为使学生完整理解交响音乐的“天花板”交响曲的典型结构,需要选择几部全部乐章的交响曲或协奏曲。2.涵盖交响音乐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时期和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如西方音乐史中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成熟时期开始的海顿(如《惊愕交响曲》)、莫扎特(如《第四十交响曲》)、贝多芬(如《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浪漫时期的门德尔松(如序曲《芬格尔山洞》)、勃拉姆斯(如《斯拉夫舞曲》《匈牙利舞曲》)、肖邦(如《第一钢琴协奏曲》)、李斯特(如交响诗《人生》《第一钢琴协奏曲》、格林卡(如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柴可夫斯基(如《胡桃夹子组曲》《波兰舞曲》《第五交响曲》)、德沃夏克(如《自新大陆交响曲》),现代主义风格的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格什温(如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巴托克(如《乐队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如《节日序曲》《爵士圆舞曲》)等经典作品。3.作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合奏课曲目必然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以及本地区、本校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原创作品,使学生感知外来的交响乐形式“洋为中用”,可以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4.涵盖当前青年学生喜爱的动感时尚交响音乐,如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星球大战》主题曲、季莫尔的电影《加勒比海盗》主题曲和久石让日本动画片《天空之城》等。

尽管学生乐团是各学年学生混合班教学,选择合奏课曲目时也应尽量照顾到乐团成员(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演奏能力、合奏能力。因此,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要安排一些比较容易演奏的一些交响乐小品。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