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作者 张经纬
发表于 2023年10月

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具有室内乐性质且具有极强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声乐体裁。戊戌变法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音乐人才走出国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创作技法等,将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带回中国,并在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极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结合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发展成为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音乐形式。

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受到国内外业界广泛关注,影响力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在创作数量上大幅增长,在音乐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在演唱频次以及受众规模上均有显著提升。中国艺术歌曲从产生到发展,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延续文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大量的创作与演唱实践中,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但使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了区别于西方艺术歌曲的独特艺术特性,更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立足于中国艺术歌曲本土化发展,在词、曲一度创作和演唱、演奏二度创作上,重点研究汉语言辙韵、古典诗词以及传统审美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汉语言辙韵的融入

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与语言密不可分。《礼记·乐记》中提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合。”上述记载说明,在古代,“诗”与“歌”,声音与旋律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可分割,融为一体。汉语言中,传统诗歌对辙韵有很深的研究,“合辙”“押韵”是汉语古体诗的一大特点,同样,也应用于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先生较早尝试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他是最早将音乐与汉语言辙韵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歌曲创作的音乐家,其作品代表了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的较高水准,为后来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提供了经验。

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艺术歌曲旋律创作上,依汉语言的韵律规则而行,讲究辙韵,旋律紧贴着歌词语调的走向,顺势而行。具体表现在根据歌词的语调高低和停顿创作旋律的走向和节奏。

在汉语言诗歌的咏诵中,每当遇到两句形式对仗或内容重复的句子,一般后句的语气要加强,形成与前一句话的递进关系。同样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采用后句高于前句音高的创作手法,来形成后句与前句递进的关系。例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有“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这两句词。在咏诵的时候,两个“微”字在各自语句中,均应该是语调较高、较突出的。因此,在旋律创作中,作曲家给这两句的“微”字各自赋予了乐句中的最高音,且第二个“微”字音高高于第一个。即第一个“微”的音高是小字二组的c,第二个“微”的音高到了更高的小字二组的e,然后再落回小字二组的c。这样处理的效果,与汉语言的辙韵异曲同工。赵元任先生巧妙地运用了相似旋律,利用个别字的音高变化,很好地表达了两句词情感上的递进关系,与歌词本身的辙韵语调紧密结合。

表演者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时,也应进行基于汉语言辙韵的二度创作。一是,不同于其他类型歌曲的演唱,要注意用“说”的感觉代替“唱”,此处并不是指说话代替唱歌,而是要把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融合进音乐中,要在演唱中凸显汉语言的辙韵特点;二是,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一类的中国艺术歌曲,要避免使用方言或有較强地域特色的语音,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演唱,这样更能体现词与旋律互相契合的特点。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古典诗词的融入

中国的声乐与文学融合较早,早在宋代便已融为一体。其中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不仅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更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代表之一。

词有词牌,词牌即是曲调。自宋代以来,中国产生了大量的词牌,如念奴娇、青玉案、沁园春、忆秦娥等,常用的约100多个。词是歌唱文学,需要按谱制词,词牌为约定俗成的固定旋律,文人依乐填词。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