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国际捡漏,跨越千山万水收购3.2吨藏书票
作者 乾坤
发表于 2023年11月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近日,一部短视频剧集《逃出大英博物馆》一经上线,便迅速火爆出圈,并再次带火了国外收藏品。一直以来,藏品领域鱼龙混杂,从邮票到玉器,从钱币到瓷器,藏家稍有不慎,就会掉进一个个陷阱。懂的人想捡漏,不懂的人被打眼,且被打眼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却将眼光投向海外,开始进行“国际捡漏”。他是当代中国“国际级收藏大亨”,是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大家”,是响当当的“捡漏王”,但当他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荷兰,一口气将13万张纸上蝴蝶“一锅端”带回中国时,每个人都被这重达3.2吨的藏书票震撼了。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小藏书票不过是旧纸一张,既不像瓷器古玩那样有收藏价值,也不像古画字帖那样有艺术价值,真的就价值连城吗?

海外淘宝,

藏书票前世今生

2013年3月,58岁的马未都从一个朋友那里偶然得知,荷兰有一位叫汉克·布尔(Henk von Buul)的老人,一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收藏藏书票。经多年收藏,汉克居然有了足足13万张藏书票,可惜他年事已高,就想为这些藏书票找一个好归宿。

消息一出,闻讯前去购买的人特别多,但汉克却很怪,对去的人一个都看不上眼,还放出一句话:“这些藏书票认主,得靠缘分,没有缘分,出再高的价也不卖。”

听到这个消息,马未都决定出国一试。对于藏书票,他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时,他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和藏书票结缘。

那时候,他还在出版社工作,因为了解一些藏书票知识,便想把藏书票做成插画用在图书中,但出版社没人关心,他又不是美术编辑,所以插不上手。

1996年10月,他离开出版社,成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收藏由业余变成主业,声名在外。一天,朋友子安找到他,闲谈中说起藏书票的事,他一下子来了兴趣。冥冥之中,已经远离的出版情结再度被打开,他自己对藏书票的感情如同初恋久久无法忘怀。

于是,他开始关注并收藏藏书票。藏书票是贴在书籍扉页的一张小纸片,标明藏书属于谁,也是美化藏书的装饰,方便读者在翻书时一眼就可以欣赏。藏书票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必须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做法是在票上写上拉丁文“EX—LIBRIS”(属于我的书),表示“属于私人藏书”,只有具备这两个元素才是藏书票。

藏书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比邮票要早出现300年。文艺复兴之后,藏书票作为出版的配角,静观沧海巨变的同时,给书籍装帧带来了新颖之风。在藏书票诞生并使用了近500年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藏书票从日本传入中国,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如鲁迅、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曾纷纷使用藏书票,不少大学与机构的图书馆也在图书上运用藏书票作为馆藏标识。

20多年来,马未都对藏书票情有独钟,他以一张张小纸片为通道,寻觅着一段段隐秘往事,进入画家或票主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人生历程。2013年4月,马未都乘坐飞机赶往荷兰海牙,希望购得汉克的那批藏品。凭他这些年对于捡漏的敏感,他觉得这些藏书票数量巨大,而且保存得非常完整,价值难以估量,即使不卖,摆到博物馆内,也能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所以单从价值来看,怎么着都是赚的,说不定可以捡个大“漏”。

面对一批如此数目庞大的藏书票,他既兴奋又有点担忧,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说服那个古怪的老人。但一路上,马未都想的不是要出多少价格收购,而是在反复查看汉克的生活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他让助手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的。原来汉克是一位心理医生,已经70多岁。在荷兰,心理医生是个很赚钱的职业,可汉克却没有车,也不会开车,居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里,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藏书票上。

真正喜欢收藏的人,把藏品看得比钱重要得多。这一点,马未都感同身受,他不关心藏书票资料,反而关心汉克的生活状况,其实大有原因。他觉得汉克把要转让藏书票的消息放出,想要收购的人就排成了长龙。不少财大气粗的藏家找上门,出高价想收购一部分藏书票,但汉克都没点头,其中一定另有隐情,只有弄清楚了原因,才能打开缺口。

然而,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当马未都到达汉克家中时,汉克直接就拒绝了。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3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