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飞上天》张译原型:靠0.0008元利润,干到全球第一
作者 牧龙闲人
发表于 2023年11月

2017年,一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让张译大火,连续斩获了白玉兰奖和金鹰奖两大“视帝”。剧中,张译饰演的主角陈江河,从小跟随父亲“鸡毛换糖”,学会了如何快速对货物估价交换,赚取最大利益。他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又将生意铺向世界,终成一代商界巨擘。

其实,“陈江河”的这段经历,并非完全虚构,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楼仲平,被称为中国吸管大王,上过6次《新闻联播》、2次《焦点访谈》,就连中央电视台都曾专门给他拍过纪录片。靠着一根根仅有8毫钱(0.0008元)利润的吸管,他硬是做到了世界第一,垄断着全球吸管1/4的市场和2/3的专利。在国内,其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也就是说,我们日常使用的吸管,有一半以上都出自他的工厂。

楼仲平的故事,或许不如“陈江河”那样富于艺术,但同样跌宕起伏,有着异于常人的艰辛和智慧。

蝇头微利出奇迹

1965年,楼仲平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穷苦家庭。为了吃上一口饱饭,他14岁辍学,跟着父辈前往几百公里外的江西戈阳,做起了“鸡毛换糖”的生意。

摇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地用红糖、草纸、纽扣等小物件,换取居民家里的鸡毛、畜骨等废品。

品相好的鸡毛做成鸡毛掸子之类的小商品,品相不好的则卖到收购站做肥料,从中赚取微利。

谈到当年的经历,楼仲平坦言:“那时候没人瞧得起我们这行。因为跟鸡毛打交道是很脏的,一天到晚手、脸、衣服黢黑,有时候拿一颗糖递给小孩子,大人走过来‘啪’地打掉:‘脏兮兮的怎么吃?走走走!’所以《鸡毛飞上天》这部戏,一定程度上把担货郎美化了,让我们有了人样儿。”

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饱尝人间艰辛,楼仲平干惯了脏活儿累活儿,也阅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

不过,鸡毛生意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同行少,没人抢活儿。

几年下来,楼仲平几乎垄断了当地的鸡毛生意,靠着“薄利多销”,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攒下了一笔钱。

这让楼仲平悟出了一个道理:做生意不一定要高大上,一些利润微薄的项目很容易被人忽视,投身其中反而更容易赚到钱。

1991年,26岁的楼仲平不再鼓捣鸡毛,他回到义乌,租下了一个几平方米的摊位。

卖的是当时刚刚流行起来的纸杯、吸管、一次性筷子等小商品,都是些价格低廉的便宜货。

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但总算是不用经受风吹雨打,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摆了两年摊儿,一天,楼仲平听说附近一家企业的老板,正打算出售一条舊的半自动吸管生产线。

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于是当机立断,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四下筹措了些钱,最终凑够5万元,把生产线买了下来。

那个年代,5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办厂来说,这笔钱并不宽裕。

两间民房,一台机器,又雇了几个工人,这就是楼仲平工厂的全部家当。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