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记
作者 栗一
发表于 2023年11月

历经数十年的艰难成长,中国出海企业已经迈向了從标准化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从品牌出海到建立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升级之路。

中国企业三次出海潮

1983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讲话,主张请外国专家来华,尊重人才的价值。

彼时,国内企业呈现“粗放式”发展特点,业绩普遍低迷、亏损普遍严重。1988年,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宝洁已是行业巨头,其规范的管理体系、高效的生产模式、超前的品牌建设……所有一切,都仿佛天方夜谭,让国内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开始正视自身的问题。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乘着WTO的东风,政府把“走出去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2008年前后,中国企业开始了第一次出海潮。此后近10年,与服装、小商品等低附加值产业加工出口并行,海尔、海信、华为、联想等一些更具技术含量的中国品牌相继在海外亮相。

2018年开始,中国品牌出海已蔚然成势,借势数十年积攒的庞大外汇储备,中国开始由“品牌出海”向“资本出海”升级。跨国并购是第二次出海潮的主要表现。这一阶段,大型并购案屡见不鲜,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龙头普茨迈斯特、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海尔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等。

2018年至今,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社会面的库存压力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此时,出海被赋予新的使命,一方面,中国企业要通过出海转移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通过专精特新企业、高科技产业等走出去,为中国赢得更广阔且居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外市场。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