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刚过,有关小鹏汽车的一则消息不胫而走:小鹏汽车采购部门负责人被停职,多名员工配合反腐调查,供应链反腐正走向深水区。对此,小鹏汽车官方回应称:公司采取的行动是正常的反腐倡廉行为,此次事件涉及面小,不会影响正常的商务、生产等环节。
尽管小鹏汽车的回应略显轻描淡写,却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其两难的现状:既要一心拼销量,还要努力抓反腐;既要应对市场竞争,争取不掉队,还要应对组织管理的千疮百孔,避免再次“进入ICU(重症监护室)”。要知道,就在9月举办的2024款小鹏G9发布会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还特别提到“去年财报中的12位高管,今年只剩下2位”。高管出走、采购反腐、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股价“跌跌不休”、销售毛利率为-8.6%(数据来自小鹏汽车第二季度财报),曾经是造车新势力三兄弟(蔚小理)中最具科技潜质的小鹏汽车,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次的反腐风暴,能帮助小鹏走出困境吗?小鹏汽车还面临哪些生存挑战?对标理想,小鹏汽车还需要补哪些功课?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小鹏汽车的自救与变革说起。
“筑巢引英”──要造车,不要“新势力”
2023年1月30日,小鹏汽车官宣,被誉为中国汽车圈“铁娘子”的长城汽车原总裁王凤英正式加盟小鹏汽车,出任总裁一职,全面负责产品规划、产品矩阵及销售体系。对此,我的第一反应是:“新势力”的身份已成往事,小鹏要“正经”造车了。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2022年年底的几个数据:一是比亚迪以186万辆的销量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并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特斯拉2022年交付量为131万辆);二是包括上汽、吉利、广汽、长安等在内的传统车企,开始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场,正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于混动与纯电车型;三是理想汽车率先在造车新势力中突围,其“增程SUV+移动的家”的独特定位,正帮助包括理想ONE、理想L系列等车型实现细分市场的突围;四是华为背书的AITO问界M系列车型的热销,让造车新势力阵营出现分化。加上全球资本市场收缩,华尔街资本投资转向,原本头顶潮流光环的造车新势力,正遇到资金的压力,“亏钱赚流量—有流量去上市—上市再套现”的游戏玩不下去了。新势力渐成往事,造车才是正经事。在这个背景下,小鹏汽车引入王凤英加盟,可谓正逢其时。
在此之前,小鹏汽车在做什么?除了陆地上行驶的汽车,小鹏汽车还布局了飞行汽车、自动驾驶,及智能机器马“小白龙”等。当然,从未来的发展前景看,这些领域的布局都很有战略价值。然而,企业战略的第一要务是活下来,有限的资源要聚焦到主航道业务,最怕的就是到处撒网、面面俱到。痛定思痛之后,小鹏汽车进行了战略收缩,并引入王凤英及更多汽车圈的专业团队,完成小鹏汽车在造车层面的专业化升级。以上一代小鹏G9为例,前期的订单量和转订率不佳,让其上市成为小鹏汽车的滑铁卢。何小鹏在总结上一代G9上市失利的原因时,给出了7个反思:第一,产品上,放弃标配智能驾驶,用户感观不一;第二,从用户端来看,产品堆砌了太多低感知配置,需求不聚焦;第三,价格脱离用户预期,形成购买障碍;第四,营销节奏拖沓,传播不聚焦;第五,渠道管理混乱,内耗严重;第六,在组织上,营销服务缺乏有效沟通,销售力与产品力被无视;第七,在交付上,交付不及时,退单现象严重。这7个反思,贯穿了整个造车的上下游、前后端和产业链,出现频次最高的词就是“不聚焦、脱离用户、管理混乱”,小鹏汽车此前在造车层面所遇到的问题,可见一斑。

小鹏汽车2023年第二季度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汽车毛利率为-8.6%,单季亏损高达28亿元,这对于小鹏汽车而言压力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