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乐高学学,怎么把单一产品卖上100年
作者 汪犁
发表于 2023年11月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积木领域里,乐高就是这样的存在。据 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21年乐高在全球、中国搭建类玩具市场占有率分别达71.9%、48.6%。甚至业内以“兼容乐高”为界,分为了“兼容乐高”与“不兼容乐高”两大类别。

成立于1932年的乐高,在2015年首次超过美泰成为第一大玩具制造商,如今仍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22年销量、GMV(商品交易总额)双双实现增长。 2023年8月底,乐高还表示,未来5年,将在中国年均开设100家新店。

然而乐高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的巨额亏损差点致命,几近被美泰收购,近20年来也出现过利润下滑。商业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诞生于大萧条期间的乐高,经历了二战、多轮经济危机,全程参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面临着外部环境、消费者需求的多次变革。

产品是品牌和消费者的连接,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目的性而言,所有产品精进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看:触达深度(黏性),通过产品功能的迭代,增加对目标客群的打动力;触达广度(区域),覆盖更广区域内的用户;触达长度(年龄),拓宽产品覆盖的人群年龄。

笔者以产品作为主线,复盘乐高90余年发展脉络。研究过后,笔者认为可以就其所处环境和面对的主要问题,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产品创新策略都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将积木自立门户,完成产品到品类的转变

一直在被模仿的乐高,起步却源于模仿。乐高成立的1932年,正值丹麦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困难,本为木匠的Ole Kirk Christiansen开始生产易于销售的木制玩具,如汽车、飞机和悠悠球。直到 1935年,公司将业务集中在玩具制造上,改名为LEG GODT,正式成为一家玩具公司。LEG GODT在丹麦语中是“玩得好”的意思。以此为名,乐高想表达两层含义:一是用最好品质的玩具,让孩子们玩得好;二是做有意思、有价值的玩具,让孩子们享受游乐体验。这两点始终贯穿在乐高的发展之中。

相信技术可以提升品质的Ole Kirk Christiansen,在1947年花费前一年公司收入的2倍资金,购入了丹麦第一台塑料注塑机。与注塑机同时到的,还有机器供应商为英国玩具公司Kiddicraft做的玩具样品——塑料穿插式积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玩具公司Kiddicraft创始人Hilary Page发现,小朋友们喜欢色彩鲜艳的玩具,还喜欢啃玩具。但木制玩具的颜料容易被误食,口水也容易附着在玩具表面滋生细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Kiddicraft利用二战时期迅猛发展的塑料成型技术,研发出了一系列色彩明亮又衛生耐用的玩具。穿插式积木就是其中之一。看到Kiddicraft穿插式积木之后,在玩具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Ole Kirk Christiansen嗅到了商业机会,随即开始模仿。1949年,乐高推出了第一款塑料积木玩具“Automatic Binding Bricks”。

1.改良痛点:设计通用标准化组件+加固连接结构,创造乐高积木系统

以模仿起步的乐高,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秉持着做“最好的玩具”的理念,开启了创新之路。

塑料拼插式积木,在实用性上解决了传统木制积木的卫生、安全问题,成了可靠的玩具之一。但与其他玩具没有实质差别,也并没有品牌以此为主营业务。乐高的改良创新,才让积木从众多玩具中脱颖而出,自成品类。乐高的第一重改良是:用70%以上的通用标准化组件,让积木从一次性产品变为可融合再创造的系统。20世纪50年代的玩具行业较为混乱,没有突出的玩具品类。积木产品要不就是随机零件,要不就是根据特定形象制造的零件组合。玩具的生命周期,结束于被拼好的那一刻。这导致大多数玩具都是靠新鲜感博得购买。既需要生产商不断开发新模具、新样式,也需要让消费者陷入“买—玩—扔—买”的无限循环。买来积木的消费者,只能按照说明书进行拼接,无法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

发现行业痛点的乐高,决定将系统代入玩具世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玩乐体验。评估当时全部产品线后,乐高认为积木最有成为系统的潜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乐高对积木进行了两方面的创新:一是对零件数量、积木型号进行规整,让它们可以自由组合,这样消费者可以用乐高积木做任意创作;二是对产品进行体系化开发,同一系列不同套装的主题相互关联。消费者可以用两次或多次购买的套装完成一个更大的场景。

1955年,乐高发布了第一个玩具系统:将27套玩具套装组合在一起的城镇规划系列。至今,乐高套装仍然坚持70%以上的积木是通用组件,以保证不同产品之间的兼容性。在孩子们手中,乐高可以变成任何东西。

互相拼接让孩子们能释放自己的创造天性,但创造性需要被激励才能持续。于是,乐高做了第二重改良:用内部管状连接器对积木衔接加固,让积木能“拼了不散”。1958年1月28日,乐高对改良版积木申请了专利 “TOY BUILDING BRICK”。改良后的积木就是如今的基础LEGO积木。主要改良点是,在积木开口的一面内部设置几个对应的柱状凸起,这样积木相互连接起来会更加牢固。改良后的积木,不仅能让孩子们充分利用积木发挥创造力,制作各类场景,还能够稳固地保存下来,展示给更多人。这样不仅能产生“创造—展示—激励”的正向循环,还能让孩子们彼此之间进行创意交流,让更多人认识乐高。

“永不过时”的生命周期和“拼好不塌”的扎实品质,让乐高很快在欧洲风靡。随着积木销量逐渐增多,1960年,乐高集团决定停止生产木制玩具和其他塑料玩具,以乐高砖块和乐高游戏系统为业务核心。业务的聚焦让乐高更专注于积木的创新洞察。

2.戳中痒点:推出可进行角色扮演的乐高人,为积木增加温度

解决了既往积木使用痛点的乐高,还缺少一些情绪上的打动力。自第一款城市规划系列发售,不少小朋友开始自己运用乐高组件进行创造。但面对搭好的城镇,有一个问题:房子谁来住?车子谁来开?为了把自己“放”进画面里,孩子们开始自己搭建积木人。

发现孩子们希望为积木增添“人味”的乐高,开始打造乐高人。1974年,乐高推出了与正常积木同比大小的LEGO building figure——由积木和板材支撑,配有可移动头部和铰链臂的乐高模型。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3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